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医药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已经取得一定的疗效,又可以避免西药带来的一系列副反应。本课题的目的主要是观察中药周期性疗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中药周期性疗法是否通过影响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合格受试对象,经中医辨证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健脾化痰中药及舒肝理气中药结合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变化用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改善情况、基础体温(BBT)变化情况,不孕患者同时记录受孕情况,治疗前和用药6个月后瞩患者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内分泌激素(FSH、LH、E2、T)水平。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1)脾虚组与肝郁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月经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P<0.01,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经中药周期性治疗后,脾虚组和肝郁组患者的月经不调症状如小腹胀痛、腰骶酸痛、精神不振、乳房胀痛、神疲乏力等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脾虚组和肝郁组两组间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2)月经不调症状改善疗效比较:脾虚组15例中,痊愈1例,占6.7%;显效2例,占13.3%;有效10例,占66.7%;总有效率为86.7%。肝郁组16例中,痊愈1例,占6.3%;显效3例,占18.8%;有效9例,占56.3%;总有效率为81.3%。两组疗效经卡方检验,P值为0.682>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BBT改善情况:治疗前脾虚组患者BBT单相者20例,治疗后恢复双相者12例,有效率为60.0%;治疗前肝郁组患者BBT单相者18例,治疗后恢复双相者13例,有效率为72.2%。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后,P值为0.428>0.05,两组治疗对恢复患者排卵率无显著性差异。(4)怀孕情况比较:治疗前脾虚组不孕证患者22例,治疗后怀孕10例,有效率为45.5%;治疗前肝郁组不孕证患者21例,治疗后怀孕9例,有效率为42.9%;。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后,P值为0.864>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受孕率无显著性差异。(5)内分泌激素比较:治疗前,脾虚组和肝郁组的FSH、E2、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LH在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2<0.01),肝郁组LH高于脾虚组。LH/FSH两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1<0.05),肝郁组高于脾虚组。治疗后脾虚组和肝郁组的FSH、E2、T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LH在两组间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0.01),肝郁组LH高于脾虚组。LH/FSH两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4<0.05),肝郁组高于脾虚组。脾虚组和肝郁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FSH和E2在脾虚组和肝郁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脾虚组治疗后LH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121>0.05),但在肝郁组则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2<0.01),治疗后LH明显下降。脾虚组治疗后LH/FSH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506>0.05),但在肝郁组则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2<0.01),治疗后比值明显下降。脾虚组和肝郁组治疗后T较治疗前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1、中药周期性疗法能显著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月经不调的症状,恢复自然排卵,增加受孕机会,这在脾虚痰湿和肝郁化火两组证型中治疗效果相近。2、治疗后两组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雄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肝郁化火组的LH明显下降,LH/FSH下调,中药周期性疗法可能是通过降低雄激素,在肝郁化火患者还降低LH及LH/FSH而达到治疗效果。其是否还通过其他机制来改善临床症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