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尸性昆虫在刑事凶杀案件的侦破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掩埋是犯罪嫌疑人处理尸体的常用方法。由于掩埋,造成尸体死亡时间推断困难,但地下尸体依然有昆虫定殖,因此可以利用嗜尸性昆虫推断尸体埋后间隔时间(PBI)。本研究以新鲜猪肉为诱饵掩埋在朝阳市市郊树林30cm和60cm两种深度的土壤中,并于掩埋后7d、15d、30d、60d、90d和180d时取出,记录当地天气情况和不同深度土壤温度,采集腐烂肉块上和周围土壤中的嗜尸性昆虫,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属鉴定,统计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确优势种类,掌握嗜尸性昆虫的演替规律,为我国利用嗜尸性昆虫推断埋后间隔时间(PBI)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1、环境温度、地下30cm与60cm温度总体变化情况相同,4~8月温度上升,9~10月温度下降;环境温度波动大,土壤下温度波动小;4月、5月和9月,环境温度高于地下60cm土壤温度高于地下30cm土壤温度,6月、7月和8月,环境温度高于地下30cm土壤温度高于地下60cm土壤温度,10月份,地下60 cm土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高于地下30cm土壤温度。2、本研究中腐肉经过新鲜期、腐烂期、干化期、残骸期四个阶段;地下30cm的肉块腐败速度快于地下60cm;相同掩埋深度肉块在夏季进入腐烂期的速度最快;在4个阶段中,腐烂期持续时间最长,新鲜期最短;相同掩埋天数地下30cm猪肉消耗量和消耗速度均要快于地下60cm;掩埋60d以后,地下30cm和60cm的猪肉消耗量变化幅度很小。3、通常,猪肉掩埋后,蚁科黄毛蚁Lasius flavus和蚤蝇科的舌叶裂蚤蝇Metopina sagittata最先到达肉块,之后是隐翅虫和金龟等昆虫;舌叶裂蚤蝇M.sagittata在6~9月份出现频次较高,7月末至8月初达到数量峰值,为朝阳地区30cm和60cm土壤中嗜尸性昆虫主要优势种,根据其出现规律结合肉腐败情况可推断PBI;地下30cm土壤中物种比地下60cm土壤中丰富,生物多样性更高;夏季时物种最为丰富,秋季其次,春季最少。4、根据形态特征和COI序列对朝阳地区主要嗜尸性昆虫进行了鉴定和描述,便于快速识别嗜尸性昆虫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