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与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其要求之间的矛盾,新的、更经济高效的工艺应运而生。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给水处理中,本文探讨双膜工艺去除水中一些有机污染物的效果。在保证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膜污染的过程,旨在能够从理论上指导膜运行过程中参数的选取以及清洗时间的选取,从而能够保证出水水质并减缓膜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湖泊水库水华频频发生。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蓝藻是引起淡水水华的主要藻类,蓝藻的爆发可能产生一种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有毒害作用的藻毒素。针对这种现状以及传统工艺除藻、藻毒素以及一些溶解性有机物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为了给净水膜处理工艺提供一些数据资料,本文选用超滤(UF)+反渗透(RO)双膜工艺对含藻地表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滤对浊度及叶绿素a的去除效率较好,分别为91.8%和98.2%;对COD的去除率高于对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62.04%和45.34%,原因可能是超滤膜孔径相对较大,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有限。反渗透对溶解性有机物以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14%和96.01%,反渗透出水满足饮用水标准;砂滤出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超滤装置,超滤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较大,膜通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保证出水水质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了膜污染。在原有膜通量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新的模拟超滤、反渗透膜通量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压汞实验分析了超滤膜的表面形貌、引起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以及膜运行过程中孔径和孔隙率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了膜运行过程中膜面污染的过程;红外光谱分析得出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是多糖类物质、核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膜孔径以及孔隙率的分析验证了三阶段划分超滤膜通量的合理性。最后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推导的反渗透膜通量模型,试验值和模拟值相关度都大于0.95,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反渗透膜污染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