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正演及属性技术精细识别煤田小构造的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煤矿对于勘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矿方已将勘探3m-5m左右断层列入勘探要求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在煤矿开采、掘进过程中,小断层、小构造往往与冒项、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伴生,因此小构造、小断层对于煤矿开采意义很大。一般来讲,小构造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微小错动,同相轴扭曲,或者振幅变弱等特征。但由于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限制,煤田地震勘探对小断层的识别精度在1/4λ—1/8λ,再加上各种干扰因素和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影响,利用传统的处理和解释方法分辨3-5m左右的小断层存在困难。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提高对小构造的识别精度,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野外资料采集得到高品质的资料;二是在资料处理解释过程中运用多种新技术联合解释。仅获得高品质的资料,解释过程中不运用多种新技术联合解释,也无法较好地识别小构造,而忽略野外地震资料的品质,一味追求新的解释技术,也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而目前对小断层的识别精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资料的解释过程中,运用各种地震属性分析和谱分解等技术,提高对小断层的识别精度,但忽略了在实际地震勘探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采集参数和处理的选择以及地质构造因素对于小断层的识别精度的影响,而野外采集地震资料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野外实际得到的地震资料,经过处理,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地震解释资料,能够更好地分辨更多的小构造,提高对煤田构造的解释精确度和准确度。因此,在实际地震勘探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中,采集参数和处理的选择以及地质构造因素对于小断层小构造的的识别精度影响因素不可忽略,应加以重视。本文通过全波场地质模型的建立,通过已知地震工区的地质资料,模拟地震工区的地质构造,地进行模型正演,对采集处理过程以及地质构造因素中主频、速度误差、横向分辨率、自由地表等影响小构造识别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寻找适宜的参数范围,在实际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予以试验,对野外资料的采集进行指导。在取得高品质资料的同时,在传统常规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方差体,谱分解,瞬时相位等多种属性技术运用到煤田小构造的解释中,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在传统常规构造解释中无法明确的小断层进行进一步分辨、解释,并进行正演模型验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对煤田小构造的识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双频激电法由何继善院士提出并实现后,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将双频激电法用于测井,是该方法的一个全新应用领域,但是在实际双频测井中,存在比较大的电磁感应耦
电化学电位测井作为一种特色测井方法,可用于确定地层阳离子交换量和地层水矿化度以及研究孔隙结构等重要参数,但其理论和实验基础仍不完善,为了给井下仪器的制备提供实验依
将二氧化碳注入到煤层既可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又能实现二氧化碳的地质储集,因此研究煤对气体的吸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很多实验和理论都涉及混合气体在煤中的吸附,但出
竞技精神导入和应用于体育教学,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效能,提升学生运动品质,提高学生未来竞争能力.竞技精神的应用要达到预期效应,需要优化策略,营造竞技氛围,激活学生竞技意识;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以及运行时间的增长,机组大型化复杂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为了能够准确的掌握风电机组的运行状态,提高机组的发电性能及运行可靠性,降低机组运行及维护成本,本文利用风电场多年积累的海量历史运行数据,针对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故障预警方法。通过故障预警可以有效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次数,避免重大故障的发生,同时提前安排合理的检修计划,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也为
近年来,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了极大进步,人们对于各向异性现象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多波资料比单纯纵波含有更为丰富的地层信息,综合利用纵横波资料可以获取更为详
摘 要:本文从4G基站概述和基站共享阐述,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对4G网络基站共享优化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关键词:4G网络;基站共享;优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4-0267-02  1 引 言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已经进入了LTE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三大运营商的规模存在差异,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迫切需要加快站
大别造山带分布有大量NNE走向的岩脉,其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石英正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以及辉绿岩等。区内广泛发育中生代岩浆岩,以中酸性为主,伴有少量的基性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