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监测和评估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在人类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变化状态和变化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好坏的直接体现。生物多样性涉及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概念层次。
根据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结合国家环保部在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评价,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在国家环保部在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研究区域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生物分布等各方面的因素,在国家环保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指标,选取了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内的10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了权重的分配,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更适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生物多样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确定了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和评级标准。
以皖南山区为例,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分别运用建立的两套评价体系进行了实例研究,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评价方法下,皖南山区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为“中”的有9个,评价结果为“一般”的有7个,评价结果为“差”的有1个。新构建的评价方法下,皖南山区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为“高”的有7个,评价结果为“中”的有7个,评价结果为“一般”的有3个。国家评价方法更适用于大区域范围的评价,而新建立的指标体系更适用于区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