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历史较为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曲调质朴健朗、高亢清婉,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河北省中部的保定地区是老调的发祥地。老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老调的萌芽和形成时期(明末清初);第二个阶段是老调的发展时期(自乾隆末叶至民国二十八年1790——1939);第三个时期是老调的衰落和新兴时期(“七七事变后至今)。老调的艺术特点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路老调和西路老调。东路老调的代表人物是周福才,主要剧目有《调寇》、《临潼山》、《斩黄袍》;西路老调的代表人物是肖宽玉,主要剧目有《下河东》、《太平城》。老调的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它往往能抓住事物本质进行概括,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最能表达群众的思想感情。老调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老调的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强,结构形式属于板腔体。基本曲调是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它有男女分腔的传统,具有一系列适于人物感情变化的板式。文场的主奏乐器是板胡。辅之以笛子、笙以及二胡、三弦;武场的主要乐器有鼓板、大锣、铙钹、小锣、枣木梆子。保定老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保护、传承和发展老调艺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2006年,保定老调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了解老调剧种的发展历史及艺术风格,目的在于认识和总结它的艺术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促进老调的革新和发展,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的为人民大众、社会主义服务,使老调成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株永远盛开、别具芬芳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