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和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主要通过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其在临床上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鼻黏膜的异常炎症反应,是临床耳鼻喉科的主要常见病之一。有研究报道,全球的AR发病率约为10%-25%,其中该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为15%-22%。虽然近年来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且研究显示其发病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是其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AR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学说是Th1/Th2失衡学说,具体是由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表达不均衡所致。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1),白介素12(IL-12)是介导AR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趋化因子。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用血管收缩剂在缓解AR症状上优于单纯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本实验通过制备AR大鼠模型,观察盐酸赛洛唑啉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粘膜组织中ICAM-1和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盐酸赛洛唑啉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R的疗效。2.材料方法2.1实验动物及分组成年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不限,4-6周龄,体重180-220g (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所有动物均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建立大鼠AR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即AR空白对照组(A组)、糠酸莫米松治疗组(B组);盐酸赛洛唑啉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组(C组)。A组大鼠以生理盐水代替;B组以糠酸莫米治松喷鼻治疗,1喷/侧,2次/d,共7天;C组以盐酸赛洛唑啉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1喷/侧,2次/d,共7天。2.2动物模型制备所有动物均采用OVA致敏建立大鼠AR模型:首先将配好的含OVA10mg+AI(OH)3干粉20mg变应原混悬液lml对大鼠腹腔注射行基础致敏,隔日1次,共7次。随后进行致敏加强,即用浓度为5%OVA混悬液50ul双侧滴鼻进行鼻内局部激发,每日1次,共2周。从第1次给药开始,详细记录下用药后各组实验动物的鼻部症状情况,如鼻痒状况(致敏动物用前爪抓鼻)、喷嚏次数及程度、清涕等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按评分标准评分,叠加分数,记总分,总分超过5分者模型成功。治疗结束后,以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麻醉(40mg/kg),断头法处死大鼠后,迅速剥除上颌骨部皮肤并将上颌骨从颅骨中游离出来,沿鼻中线切开,暴露鼻中隔及双层鼻腔,取鼻中隔及其上黏膜,并用10%甲醛固定。2.3鼻部症状评分标准针对各组实验动物出现的不同的鼻部症状情况,按照下面评分细则进行评分,标准如下:(1)鼻痒:无抓鼻为0分,轻度抓鼻为1分,频繁抓鼻为2分,抓鼻不止为3分;(2)喷嚏:无喷嚏0分,打喷嚏1-3个为1分,4-10个为2分,大于11个为3分;(3)流涕:无鼻涕为0分,流至前鼻孔为1分,超出前鼻孔为2分,涕流满面为3分。记录时用叠加法将所有项目的得分汇总求和记为总分。在每次给各组实验动物进行滴鼻后,分别记录30min、1h、2h、4h、8h鼻部的情况,仔细观察大鼠鼻部症状情况,如抓鼻、喷嚏、鼻溢的情况,并进行叠加积分评价动物模型。积分大于5分表示造模成功。2.4组织病理学观察对采集的标本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室,首先要对标本进行固定(放入10%甲醛溶液中浸泡固定)制备切片备用(石蜡包埋切片),通过HE染色法进行着色,并在10×20倍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2.5鼻粘膜组织ICAM-1、IL-12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DAB显色。用已知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显微镜下观察棕褐色颗粒ICAM-1、IL-12为阳性表达,每张片子随机取5个视野进行图像采集,应用Biosens Digital Imaging System v1.6对所采集照片的相关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进行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2.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果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3结果3.1行为学观察结果三组动物被预激发后,在行为学方面观察均出现了喷嚏、搔鼻和流清涕等典型的AR症状,鼻部症状评分均>5分,说明AR模型建立成功,且三组大鼠AR模型的行为改变系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鼻用血管收缩剂药物治疗后, AR大鼠模型的症状学评分显示,三组评分差异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C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盐酸赛洛唑啉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的C组大鼠行为学症状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3.2大鼠鼻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镜下观察A组大鼠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计数明显多于其它各组,B组大鼠鼻粘膜组织病理学图片EOS表现出少量浸润,其中A组EOS浸润计数结果与B、C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相比,C组的联合治疗下大鼠鼻粘膜未见明显的EOS侵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粘膜中ICAM-1和IL-12的表达ICAM-1主要存在于一些上皮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胞浆内,阳性表达呈棕褐色。实验结果显示,A组鼻粘膜组织中可见大量棕褐色阳性细胞存在,B组和C组实验动物组织中只有轻微的阳性细胞表达,与A组比较,B组、C组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B组相比,C组的联合治疗下ICAM-1表达量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2主要分布在上皮细胞,阳性表达时呈棕褐色,实验结果显示,A组鼻粘膜中IL-12阳性表达量极少,而B组、C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A组比较,后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与B组相比,联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即C组IL-12阳性表达量最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盐酸赛洛唑啉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可显著减轻大鼠AR的症状。ICAM-1、 IL-12的表达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鼻黏膜中ICAM-1的表达,增加鼻黏膜IL-12的表达有关,从而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盐酸赛洛唑啉联合鼻内糖皮质激素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运用鼻用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