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从“实体主义”到“道”的追问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数字化与课程关系的关注正在逐步形成一种热潮.然而在作者看来,喧闹的表象下可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地将目光投射到了"数字化实体"上了——这是一种"唯(数字化技术之)物"和"唯工具"(效果)的思路.虽然这本来并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但至少它现在受到的关注超过了它本应该得到的关注,结果使得数字化的技术性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课程应有的人文性,同时也使课程多少惰怠于数字化技术直接成果的被动享受,而失去了主动反思求变的能力. 因此,在对"数字化实体"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之后,作者提出了"数字化之道".这是指那种源于"数字化实体",但又超越实物而从中凝炼出的、抽象的体悟.它吁请人们在享受数字化的成果的同时,超脱对数字化物质的单纯占有和对其直接结果的感受,而关注它从"数字化实体"中升华出的内在精神的价值. 用"数字化之道"的视角来看待数字化对课程建构的作用,即是透过单纯的"数字化外壳",发掘其内在的、潜藏的思想对课程建构的各种启发的过程.该论文在"数字化之道"这一出发点的引领下,对"数字化之道与教育及课程变革的真义"、"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的精神"、"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的基本观念"做了全面的考察,并提出了"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的一个范例:游戏者——学习者课程". 综上,该文旨在扭转"数字化实体主义"带来的局限性,树立一种数字化之道的观点,并以之为基础,提出其对课程建构的种种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教师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简称IL)培养是全球信息化教育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十五”期间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目前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严重阻碍着
退出机制    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不仅是优化领导班子配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干部执政观念,适应执政环境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更是盘活领导干部资源,实现领导人才合理使用的当务之急,对于畅通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渠道、突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瓶颈,整体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宁波市不断优化领导干部结构,把解决干部的“能下能出”问题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