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新时代对长城的整体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城军事聚落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适应性的角度研究军事聚落与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间的关系是拓展长城价值体系的重要层面,也为军事聚落的保护提供了依据。本文以明大同镇72个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聚落在所处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适应性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基于聚落适应性的基本要素,本文分别阐述大同镇军事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经济技术环境,并对大同镇军事聚落的形成过程及等级体系进行概述。其次,本文分别研究了聚落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经济技术环境的适应性。自然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环境。针对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了聚落的宏观分布特征和典型选址模式,并通过最大熵模型探究了各环境因子对聚落选址的作用方式与贡献程度;针对自然气候环境,分析了其对聚落军事策略和建造材料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军事防御需求为主,聚落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整体布局与内部形态。针对聚落的整体布局,本文总结了其三个特征:1)以镇城为中心的层次性与放射性布局,2)以长城为脉络的线性与纵深性布局,3)局部多堡联合防御。针对聚落内部形态,本文由外到内分析了城垣防御体系、道路形态及空间布局、建筑类型与形态。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对内的生产补给需求和对外的商业贸易需求。生产补给需求催生了军需屯田系统,商业贸易需求催生了边境互市系统。本文分析了两者的形成过程、规模及形态布局。最后,本文总结了军事聚落形成的地域景观体系,研究了聚落保存现状及演变机制,最终提出了明大同镇军事聚落的适应性保护策略,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的研究和保护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