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心率及心率变化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121例(男77例,女44例,年龄34~83岁,平均60.03±12.41[SD]岁)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69例心率≥80次/min的患者作为基础治疗于扫描前45分钟舌下含服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50mg)。所有原始数据根据患者的心率选择单扇区(心率<75次/min)或者多扇区burst-2或burst-4(心率≥75次/min)算法重建R-R间期30%~85%(间隔5%)的时相并进行多相位重建。心率变化利用平均心率的标准差代表。冠状动脉节段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标准划分。采用最佳重建相位窗对每一节段冠状动脉进行重建,由两名医师对每一节段(管径≥1.5mm)冠状动脉图像作出评分(1分为无运动伪影,5分为无法评价)。利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服用倍他乐克后患者的平均心率较服用前明显降低,服用倍他乐克者的心率变化幅度较未服用者明显降低。可达到诊断要求,即图像评分≤3分的冠状动脉节段共1739段(96.35%)。心率及心率变化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均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53(P<0.001)和r=0.33(P<0.001)。心率及心率变化与左冠状动脉主干图像质量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左前降支、左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均有相关性,其中后二者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和心率变化影响尤为显著。结论:心率及心率变化直接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要获得可供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应降低心率及稳定心率变化。对心率≥80次/min和(或)心率变化幅度大的患者,服用倍他乐克对降低心率和稳定心率变化的效果显著。第二部分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管腔狭窄的准确性的初步研究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50~79岁,平均65.05±9.95[SD]岁)临床表现为不典型胸痛、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电图异常(非心肌损害的ST段异常抬高)等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所有患者均在CTA检查后3~25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心率≥80次/min的患者于CTA检查前45分钟舌下含服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50mg)以降低心率和稳定心率变化。按照RCA、LM、LAD、LCX 4支血管统计,21例共84支冠状动脉。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和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8%(31/32)和96.15%(50/5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4%(31/33)和98.04%(50/51);诊断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12/16)和97.06%(66/6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12/14)和94.29%(66/70)。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管腔狭窄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