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摄像设备和网络的发展,促使影像话语权回归大众,民间影视文化向高校的延伸导致校园电影的诞生。校园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创作者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既作为传播内容又作为传播媒介的校园电影,在题材选取、技术表现、艺术表现、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文认为,校园电影创作和传播的过程,都应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包括从校园电影受众接受的不足分析受众的需求,基于电影符号系统构建校园电影剧本,网络时代打造校园电影传播体系等。本文以校园电影《断弦》为研究个案,在大众传播学“5W”理论框架下,以受众满足需求为导向,以剧本内容创作为核心,以高效互动传播效果为原则,结合影视传播学相关理论,分别从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个方面,探讨了传播学视域下校园电影的创作和传播机制。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动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思路和结构等。第二章从校园电影的诞生、发展状况和创作特质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校园电影的研究状况,并界定了校园电影的概念。第三章介绍了校园电影《断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这一案例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第四章以传播学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断弦》受众调查对电影内容的构建启发,分析当前校园电影受众接受的不足,提出校园电影编剧时应把握好受众的需求。第五章探讨了校园电影的剧本构建,从电影符号的显性和隐性意义出发,尝试归纳出学校园电影符号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校园电影从文字剧本向电影作品构建。第六章论述了网络传播媒介与校园电影精神的契合,并以电影《断弦》的传播为案例,结合网络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了构建基于网络的校园电影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