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膜过滤深度除藻及生物稳定性技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污染水源水中生物可降解有机碳和藻类影响了供水水质和饮水安全,有些藻类释放的藻毒素不但具有毒性,还增大了饮用水的致突变几率,现有的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无法满足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要求。因此研究开发除藻并保证生物稳定性的给水技术,对于实现提高水质和安全供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发现包括微滤(MF)和超滤(UF)在内的低压操作膜技术在去除浊度、细菌、有机物等颗粒物效果很好,随着国产UF膜价格的下降及技术的成熟,超滤膜技术已成为给水处理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   本课题主要是从超滤膜处理长江源水去除藻细胞和藻毒素,并保证生物稳定性的方向展开研究。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深度处理方法,本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对微污染常规指标和生物稳定性指标的去除和给水输送系统中生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超滤技术对生物稳定性指标和藻细胞、藻毒素的去除特性,以及膜运行的最佳工况和污染控制技术。   通过调研分析了北河口水厂现有的净水工艺中各项微污染常规有机物指标的变化与去除规律,系统研究了给水输送系统生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发现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DOC、UV254等微污染常规有机物指标去除效果较好,但对BDOC的去除率仅为27.4~58.1%,出水生物不稳定,给水输送系统中细菌容易迅速滋生,水质安全性下降。需增设深度处理装置降低出厂水BDOC的含量,保障饮用水生物稳定性。   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和超滤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针对北河口水厂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及超滤出水,采用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手段分析各水质中几种有机物指标的分子量分布规律发现:水厂原水主要以相对分子质量<1KDa和>30KDa的有机物为主。常规处理工艺对相对分子量>30KDa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最好,但出水中分子量<1KDa的DOC仍很高,而超滤则能去除82.1%的小分子有机物。因此膜技术作为深度处理装置,能有效保证原水中各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保证出水稳定。   针对水厂砂滤出水、实验室配置的含藻水,采用二级超滤工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改变膜的操作压力、运行时间等操作条件,深入探讨了膜技术对微污染常规指标和BDOC、藻类和藻毒素的处理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进水藻细胞浓度为1~30个.mLˉ1之间,UF-1膜操作压力在0.05~0.08MPa时,UF-1出水均不含藻;UF-2出水CODMn、UV254和DOC浓度分别低于1.2mg.L-1、0.04cm-1和0.6mg.L-1:当UF-2膜操作压力在0.25~0.3MPa之间,进水MC、BDOC浓度分别在10.125μg.L-1和2.4mg.L-1以内时,对MC、B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3.1%和80%左右,出水MC-LR和BDOC均低于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建议限值。   利用DesignExpert软件,采用响应面曲线法模拟研究UF-2的最佳操作参数,确定了研究参数对运行效果影响的强弱次序为:操作压力>膜通量>运行时间,UF-2最佳运行工况为:操作压力=0.30MPa,膜通量为17.5L/(m2.h),运行时间为80min。同时通过电镜扫描对膜面污染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了“H2O2洗-酸洗法”作为本试验的膜清洗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带入土壤,对土壤的自净能力造成了永久性损害,破坏了土壤内部结构、组成,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本文选用Al、Fe、Cu、Ni、Cr及Co六种元素,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出Al_xNiCrFeCu Co(x=0,0.2,0.5,0.8,1)多组元高熵合金,并研究其显微组织和性能。通过测试发现,Al=0时,CrFeCuCoNi
水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持续良性循环的控制性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水资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是当前一种强有力的多元素分析仪器,能够为周期表中大多数元素提供卓越的检出限,可同时进行多元素快速分析,为地球化学样品中多元素的同时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各地产生了数目众多的废弃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日益严重。污染场地情况复杂,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危害土壤环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十分关键,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及预测、土壤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这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及风险评价体系。污染源解析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借助3D MAX建模技术、U3D仿真软件等行业最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了分子束外延制备薄膜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项目包括实验预习、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四大递进
在众多的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中,聚苯胺由于结构多样化、较高的导电率、单体价廉易得、合成简单,产率较高;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独特的掺杂现象以及具有优良的电致变色性,可逆的氧化还原性、光电转换性、非线性光学型、体积电位响应性,使它成为目前导电高分子聚合物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在有机体系中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纯聚苯胺薄膜,对聚合参数及其优化、电解质溶液的选取、聚合机理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文中利用扫描电镜(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