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脂质层厚度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患者的诊断和睑板腺功能评估的意义;探究泪液脂质层厚度与不完全眨眼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东省眼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共54例(108眼)接受相关检查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I(Schiemer I),睑板腺功能评分(MGE),眼表面干涉仪LipiView的相关检查数据,包括:泪膜脂质层平均厚度(AvgICU)、最大脂质层厚度(Max ICU)、最小脂质层厚度(MinICU)、分布均衡性(Max ICU-Min ICU)、不完全眨眼比例(PB)。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进行分组:1.睑板腺功能障碍组入选标准:(1)年龄≥16岁,性别和种族不限;(2)B UT<5s或Schirmer I≤5mm/5min;(3)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4)裂隙灯检查发现睑缘有如下改变之一:(1)睑缘充血;(2)睑缘不规则、增厚或钝圆;(3)睑板腺开口阻塞或脂栓形成;(4)Marx线移位。2.对照组入选标准:(1)年龄≥16岁,性别和种族不限;(2)无眼部不适症状。对两者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睑板腺功能障碍组与对照组脂质层平均厚度、脂质分布均衡性、不全眨眼比率是否具有差异,探究泪液脂质层厚度与不完全眨眼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泪液脂质层厚度与睑板腺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泪膜分布均衡性与不完全眨眼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水平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资料的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双侧检验并建立线性模型估计。结果:受检者中男性20例(37.0%),女性34例(63.0%),平均年龄36.1±11.5岁。睑板腺功能障碍组35例(64.8%):男性14例(40.0%),女性21例(60.0%),平均年龄37.3±12.4岁,睑板腺功能评分(MGE)17.71±6.15分,平均脂质层厚度(Av gICU)47.40±12.76nm,最大脂质层厚度(Max ICU)59.71±12.67nm,最小脂质层厚度(MinICU)38.06±12.65nm,分布均衡性(Max ICU-Min ICU)21.66±9.45nm,不完全眨眼比例(PB)0.53±0.31;对照组19例(35.2%),其中男性6例(31.6%),女性13例(68.4%),平均年龄33.8±9.5岁,睑板腺功能评分(MGE)46.79±8.74分,平均脂质层厚度(AvgICU)58.58±9.09nm,最大脂质层厚度(Max ICU)68.53±9.22nm,最小脂质层厚度(MinICU)45.66±12.95nm,分布均衡性(Max ICU-Min ICU)22.87±9.46nm,不完全眨眼比例(PB)0.26±0.31。统计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组较对照组脂质层平均厚度变薄具有统计学意义(t=3.375,P=0.00140<0.05);睑板腺功能障碍组较对照组泪膜脂质层分布均衡性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450,P=0.655>0.05);睑板腺功能障碍组较对照组不全眨眼比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t=2.917,P=0.00521<0.05);泪液脂质层厚度与不完全眨眼比例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0.286,P=0.0357<0.05),二者负性线性关系线性模型(b=-10.940,a=46.573);平均脂质层厚度与睑板腺功能评分(MGE)存在着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0.285,P=0.00367<0.05),二者正性线性关系线性模型(b=0.352,a=9.867);泪膜分布均衡性与不完全眨眼比例之间存在着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300,P=0.0277<0.05),二者负性线性关系线性模型(b=-0.011,a=0.670)。结论:脂质层厚度检查可作为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患者的重要辅助诊断;脂质层厚度对睑板腺功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不完全眨眼比例与泪膜脂质层平均厚度及分布均衡性存在负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