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意义理论综合性地考虑了包括语境、原型、感知以及个体经验等元素,并为语义构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因而对于翻译研究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本文从框架语义学角度研究《楚辞·九歌》的文化意象传递,意在展示框架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著作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的价值,探索翻译的有效策略。本文选用《九歌》的四个译本——许渊冲、杨宪益夫妇、Arthur Waley以及David Hawkes的译本作为研究语料。本项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和频数计算。在《九歌》中共发现了192个文化意象,收集的文化意象之后被归为五类。再对每位译者在每种文化意象中翻译策略的运用做出频数分析,该数据结果用于定性分析。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对比方法分析讨论四译者在策略使用方面的异同以及文化意象传递的有效性。分析与讨论重点围绕翻译活动的两个认知过程而展开:获取源意象意义的解码过程以及将所获信息构建至目标意象的再编码过程。在意象解码过程中,译者对于某意象的理解是意象再构建的关键,这与译者语言程度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译者的语言程度与文化背景因素能够影响译者的理解和框架再构建,不过这些因素并不是绝对性因素,译者的理解有时并不受这些因素的约束。在针对意象再编码过程的讨论中,翻译策略是分析重点。本文对译文中译者采用的六种翻译策略音译法、直译法、注释法、省略法、替换法以及意译法进行分析讨论。在应对目标语中不存在与源文文化意象相对应意象的翻译情况时,音译法和直译法在使用时可能会丧失有效性;意译法和注释法能够通过文内或文外解释的方式达到有效翻译;替换法与省略法也可应用到对应关系缺失的翻译情况中,然而译者在使用策略时需要考虑文化亏损的可能性。译者在使用替换法与省略法时显示出的自主性也意味着这两种策略在翻译行为中的不稳定性。基于这个考虑,本文在替换法和省略法基础上借用框架语义学的视角转换概念提出了四种创造性翻译策略,包括框架借用,框架转移,场元素省略以及创建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