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正义论基础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520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被视为再分配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试图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当下正义理念的提出更加推动了这一趋势。然而,正义是否等同于结果的平等,是否意味着劫富济贫,是否应由特定的主体来判定。显然,目前学界尚未给予明确地回应和翔实地阐释,导致对制度转轨中呈现的多方面问题无法进行根源性的反思。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规范性的正义观作为研究的视角,来考察制度背后的价值准则是否合乎正义,反思现行制度是否良好地践行了正义的核心原则。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经典文献的阅读和比较,向前追溯正义内涵的发展历程,并以有限理性和制度演化为理论基础,综合得出规范意义上的正义观,继而将其融入到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合乎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以不侵犯他人财产和自由为首要前提,提供有限的、规则平等的遵循市场竞争机制的多元主体的保障形式。遗憾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恰恰表现出与这些准则相违的各种非正义。最大的问题恐怕在于单中心治理模式下的强制缴费与再分配的扩大化。因此,笔者认为当下我们急需扭转与化解制度的畸形状态,特别是以正义原则作为依据,提出了若干解决思路。
其他文献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对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导向、自身利益的考虑、相关政策的作用等都会对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进而造成了城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小学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建设一种以质量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快乐教育的概念开始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快乐的班级侧重于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能够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部分,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并由此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还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