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伤寒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用《伤寒论》成书以前的著作,结合《黄帝内经》中有关三阴三阳的论述,从全新的视角,探求《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文化渊源及其本质。目的在于阐明三阴三阳的具体含义,用此含义去理解《伤寒论》中有关三阴三阳的论述,从而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只有深刻理解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本质,才有可能准确地使用《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才可能更准确地使用经方,以最终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用文献研究方法,查找古代文献中有关阴阳的记载,搜集近几年有关《伤寒论》三阴三阳及三阴三阳辨证的文章,然后梳理、归纳,力求对三阴三阳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结果1大多数医家对《伤寒论》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排列顺序是没有异议的,也就是说大家都认同《伤寒论》中有关三阴三阳病的顺序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且对三阴中太阴是三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的说法也是一致认同的。问题就在对三阳的认识上,有的认为太阳是三阳,有的认为阳明是三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无以阐明《素问·天元纪大论》“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多少”的问题。由于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认识不同,诸多医家各执己见,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仔细分析,可知,各家对太、少、明、厥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即:“太,大也。”“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明则著。”“阳明”就是阳最显著、最亮。“少,不多也。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厥:“短;缺”。太阳,太阴分别可以理解为大阳,大阴。少阴,少阳分别可以理解为阴少,阳少。阳明可以理解为,阳最亮,最显著。厥阴可以理解为阴气少到了极点。《黄帝内经》中有“日为阳,月为阴”的论述。“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合,有一起、共同的意思。“阳明”左右是“太阳”和“少阳”,笔者认为“两阳”指代“太阳”“少阳”,可以理解为,“阳明”就是“太阳”和“少阳”一起明。“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交,有一起、同时的意思,“两阴”指代“太阴”“少阴”。笔者认为“两阴交尽”就是“太阴”和“少阴”二者都消失。由于中医讲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天人观念,结合《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中对早上和中午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早上的太阳大,但没有中午的亮,中午的太阳变小了,但却比早上的热。把这段描述推而广之,可以得出人们感受到日、月在不同时间段给人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与温觉,便是三阴三阳的本质来源。2《素问·五运行大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提到“言其见也”和“因天之序”时,一个是“南面而待”,一个“面南而命其位”,还有一个是“面北而命其位”。面南与面北只是左右相反,只要明白一个,另一个把左右两个字对调一下“意思”就明白了。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连接,三阴三阳也就是太阳和月亮于昼夜之间在天空中的变化。这样,三阴三阳的本质就可以明确地表述为:太阳和月亮在不同时间给人的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温觉感受的描述和概括。搞明白三阴三阳的含义,如果能够为理解中医典籍中有关阴阳的论述提供帮助,这种研究才是有意义的。用我们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去解释《素问·六微旨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左”“右”“上”“下”所见,我们不仅能够明白他们之间为什么是这样的位置关系,同时可以印证“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余而复会”的意思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阳”“厥阴”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已经可以给我们解答《素问·天元纪大论》“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和《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的问题。结论综上所述,《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本质是对天空中太阳和月亮在不同时间给人的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温觉感受的描述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