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服给药是中医药传统给药方式中应用最方便、最广泛、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给药方式,而溶解性和渗透性是口服药物成药性的核心,但大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在水中溶解度极小,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在中药新药研发和制剂开发的前期阶段,需要有一套简单快速的方法判断其成药性。本课题选择以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为突破口,借鉴在化药研究中已被广泛接受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框架——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通过对山奈酚、甘草苷、橙皮苷、芹菜素、染料木素、葛根素六种典型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理化性质的研究,运用较为简单、快速、低成本的溶解度与渗透性试验,对组分溶解性和渗透性性质评价,进行生物药剂学分类,尽早地发现和解决溶解度与渗透性问题。本课题还利用Caco-2细胞模型对这六种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机制进行研究,讨论其可能的肠道吸收转运机制,对早期生物药剂学成药性评价,以期对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成药性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完善中药生物药剂学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BCS理论的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分类方法研究:(1)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溶解度的测定。溶解度的测定: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中溶解度测定方法:精密称取药物1Omg置于具塞离心管中,加入5mL蒸馏水,样品试管置于37℃水浴,每5min振荡30s,观察30min内的溶解情况,根据不同近似溶解度的范围,并取出部分溶液于HPLC分析其含量。山奈酚的溶解度为(0.16±0.01)μg·mL-1;甘草苷的溶解度(157.98±0.52)μg·mL-1;橙皮苷的溶解度为(10.68±0.25)μg·mL-1;芹菜素的溶解度为(0.15±0.00)μg·mL-1;染料木素的溶解度为(3.07±0.01)μg·mL-1;葛根素的溶解度为(5.93±0.11)mg ·mL-1。六种药物的溶解度均低于0.01g·mL-1,溶解度都在近似溶解度微溶级别以下,所以六种药物均为低溶解性药物。(2)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渗透性的测定。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建立Caco-2细胞模型,利用MTT法筛选出合适的给药浓度进行细胞转运实验,在规定时间点吸取BL侧药物100μL于HPLC分析其含量,根据转运实验的结果计算Papp(表观渗透系数)值并判断药物的渗透性。山奈酚的Papp为(4.083±0.0147)*10-6cm·s-1,属于低渗透性药物;甘草苷的Papp为(0.5060±0.0034)*10-6cm·s-1,属于低渗透性药物;橙皮苷的Papp为(3.1548±0.0106)*10-6cm·s-1,属于低渗透性药物:芹菜素的Papp为(3.4375±0.0231)*10-6cm · s-1,属于低渗透性药物;染料木素Papp为(36.1607±0.0243)1*10-6cm · s-1,属于高渗透性药物;葛根素Papp为(0.5208±0.0070)*10-6cm·s-1,属于低渗透性药物。由以上实验可知:山奈酚为BCSⅣ类药物;甘草苷为BCSⅣ类药物;橙皮苷为BCSⅣ类药物;芹菜素为bCSⅡ类药物;染料木素为BbSⅡ类药物;葛根素为bCSⅣ类药物。2.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吸收机制的研究:利用Caco-2细胞模型,选择高、中、低三组不同浓度药物进行双向转运实验,即HPLC分别测AP→BL侧与BL→AP侧转运量。考察不同时间点及不同的给药浓度时两侧转运量和的Papp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吸收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山奈酚的吸收机制是主动转运;甘草苷的吸收机制是被动转运;橙皮苷的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转运;芹菜素的吸收机制是被动转运;染料木素的吸收机制是被动转运;葛根素的吸收机制是主动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