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术后视功能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分值,且分析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分值与视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08年0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连续性30例(30只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16例男性,14例女性,平均年龄为39.5±15.14岁),排除病程大于3个月、术前PVR大于B级的病例。30例病人中,其中9例行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21例行巩膜扣带术。手术由同一位外科医师操作。术前记录病人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眼别、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脱离范围、裂孔定位等。术后1个月随访测量最佳矫正视力(BCVA),末次随访(>=3个月)测量如下视功能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视物变形度、立体视。病人填写由美国国立眼科机构开发研制的25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问卷(VFQ-25)。
结果:
一、术后所有病人均达到解剖学复位。
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患眼视功能状况
1.最佳矫正视力:术前视力4.25±0.67,术后1个月随访视力4.58±0.44,末次随访视力4.75±0.25,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术前视力与末次随访视力呈正相关。
2.对比敏感度(术眼:对侧健眼):1.5cpd为1.35±0.37:1.69±0.12;3cpd为1.38±0.40:1.78±0.13;6cpd为1.12±0.35:1.66±0.24;12cpd为0.75±0.28:1.25±0.37;18cpd为0.34±0.16:0.81±0.57。术眼与对侧健眼5个频率对比敏感度比较,P值均为0.00,有统计学显著性。
3.视物变形度:23例病人术后存在视物变形,MV(垂直视物变形)为0.53±0.52°,MH(水平视物变形)为0.48±0.53°。
4.20例病人无立体视。
三、术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及与视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5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问卷的总体分值为76.60,近距离活动分值为77.88,远距离活动分值为77.89,社会功能分值为81.25。
总体分值、近距离活动分值、远距离活动分值、社会功能分值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8、0.076、0.017、0.17,P值分别为0.40、0.69、0.93、0.36,均无统计学显著性。
总体分值与术眼中高频率(6cpd、12cpd、18cpd)对比敏感度正相关,与术眼视物变形度负相关。
根据术后患者有无立体视分两组,二组的总体分值、近距离活动分值、远距离活动分值、社会功能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术后患眼视力提高,术眼对比敏感度、视物变形度较对侧眼差。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病人视觉相关生存质量与患眼中高频对比敏感度、视物变形度相关,与患眼视力不相关。立体视的下降不影响视觉相关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