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思维、表达和交际伊始,语言就内化于人脑中了。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并不存在理论上的语言体系。即便是开始研究之后,由于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内,语言研究隶属于哲学、修辞学、文学,也没能建构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体系;直到19世纪初,随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得以初步完成。这是语言研究第一个奠基式的成就,是科学语言研究内在的、固有的、核心的一部分,尽管主要还只是描写性的。现代语言学,从索绪尔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转换生成语法、到发端于伦敦学派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再到今天的认知语言学,一路走来,都在不断补充、发展、完善语言体系的研究,只是在哲学基础、视角、方法或目标上有所不同。前贤的成果是后人研究的基础,研究的向前推进并非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而是补充与完善。索绪尔前的语言研究和现代语言学都为语言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虽大小不一,却各有千秋。迄今为止,仍然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一个概念最初是如何依附于一个简单形式的,也即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语言单位是如何产生的;而语言的任意性只能是一个较好的遁词而已,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还会是语言学的一块心病。自索绪尔以来,在假设语言具有任意性的基础上,研究主要针对由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单位构成的这个语言体系,并且着重描写、分析和解释。本研究的对象依然还是这个体系、依然还是着重描写、分析和解释,稍有不同的是视角的更换和目标的追求。研究的视角多种多样,视角本身不存在对或错,只是在结果上可能会有差异,如看到的多或少、全面或片面、远或近、新或旧等。着眼于科学研究的标准,语言研究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依靠事实、尊重事实、符合事实,描写、解释的理论基础要统一而前沿,描写、解释要忠实、充分而全面,理论概括要自然、逻辑而系统,事实与理论、理论与应用、应用与事实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从词概念框架视角来研究概念的形式表征和语义的变化转换似乎较有可能接近上述标准。而且,迄今为止这种尝试还不是很多,尤其是立足于历时的词概念框架视角。基于框架、域和百科知识语义学等理论和国内着重于共时和理解的应用成果,本研究侧重历时角度对词概念框架再行定义,并以重新定义的词概念框架为视角,立足于概念的产生,探讨其语言形式表征和语义的变化转换。本研究选择猪、狗、鹰、鸡和蝇这五个动物词作为对象代表,依靠所拟构的框架,以其最初的施指为起点,通过“五个结合”即历时与共时、概念/意义与形式、词法与句法、语言与言语、聚合和组合,试图揭示后入框架概念、概念组合的产生及其形式表征的规律,框架内形式单位概念变化转换的规律,框架内形式单位参与命名框架外客体的规律,框架内语言单位概念消失的表现形式、动因及其对语言体系的影响,其间补充转喻研究的理论概括;以期探究知识/概念的本质、结构和组织,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形式表征和理解概念时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如框架/基底与突显、预设、包含、株连,概念结构与形式结构的关系,最终补充、完善认知语义学;还期望有助于话语的建构和理解、母语和二语教学与习得效率的提高,因为它能把感觉感知经验、意象图式、文化模式、认知机制、概念产生、形义结构、聚合组合等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连续统;从而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本研究首先尽可能广泛地搜集语料,然后忠实而全面地描写、细致入微地分析、充分而切实地解释,最后自然而系统地归纳、概括和抽象,性有量为支撑;辅之以观察、访谈、内省、比较等方法。本研究的结果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概括。1、词概念框架拟构及其本体研究共拟构了12个框架(包括子框架)。框架起点词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关系大致有四种:领主与所属关系、源头与水流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属与种/种与属关系。五个框架的共性主要体现在概念的本质、概念链和框架形成的机制、主要内容等方面,差异性则见诸于框架元素的有无和多寡、层级的复杂程度等。词概念框架的属性有:1)知识表征模式、2)认知模式、3)涉语活动的基础,特征有:1)具众星拱月状、2)结构逻辑、3)扩张变化、4)主角为认知范畴、5)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2、后入框架概念的形式表征研究后入框架概念形式表征的一般规律:以需表征概念的中心成分为出发点,根据交际任务和目的,依靠框架的相关部分和语境,选择视角,集聚注意力于焦点,突显某一或某些限定成分,隐略其他,使用框架内、语言中现成的单位,最大限度地遵循经济原则。限定成分的突显受到语内和语外因素的制约。语内因素包括词化程度、类推规律、概念内容、上下文、双音节化、语体等;语外因素包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体验、认知心理、世界观,语言运用的习惯,等等。具体说来,后入框架概念的语言形式表征规律有16条。3、框架内形式单位概念的变化转换研究形式单位概念的变化转换受以下因素的制约:人的感觉和认知能力,客观现实现象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形式单位概念变化的一般动因是:人对原概念所概括的对象的接触、互动、了解、熟悉、认识、概括、抽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包括褒和贬),对需要交流、思考、概括的新对象的感觉和认知,以及对两者的综合,尤其是对两者的关系或某一或某些属性相似性的确定。已被形式表征、并固化在语言体系中的原始概念,变化后仍沿用原来的形式,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便利、2)经济、3)语境与框架、4)局限。原始概念转换后仍沿用原来的形式,除了上述后三个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一个动因即修辞;另外,文学创作还追求新奇。按框架内形式单位概念发生变化转换的比例大小排序,依次为“鹰”、“狗”、“鸡”、“蝇”、“猪”框架。特征越显著,就越突显,也就越容易被人所关注,自然就容易作为参照的标的。发生变化转换的简单词概念只占总数的3.17%,而其变化转换所占比例却是10.83%;动物作为整体更容易与其部分、所属或其他事物关联和比较;完形感知比部分感知容易,发散感知比纵深感知容易,完形感知后的发散或纵深思维比部分感知后的发散或纵深思维要容易。在发生变化转换的189个形式单位概念中,最初的施指为具体事物和行为的占绝大多数;人对实体和行为事件的感觉感知比对抽象事物要容易得多,前者比后者直观而醒目、易聚人的注意力,认识起来也省力一些,形式表征也容易一些。最初施指具体事物的112个形式单位概念中,经变化转换后,仍然施指具体事物的有100个次;把一个实体概念和另一个实体概念联系起来,然后隐喻或转喻要比对其进行属性或特征的概括抽象更容易更普遍。最初施指行为/状态的64个形式单位概念中,经变化转换后,仍然施指行为/状态的47个次,施指具体事物的6个次,施指抽象概念的21个次;人类思维在同一水平线上(如从具体/行为/抽象到具体/行为/抽象)或同一框架的同一逻辑结构层次上运行省力一些;若要从行为/状态中抽象出属性,则需要观察、发现、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概括等,显然是颇费精力的;把行为/状态作为整体从中抽象出高度概括的属性比从构成行为事件的某一或某些要素当中抽象出相应的属性要困难一些;如果根据行为事件只突显构成行为事件的某一要素如施事则有违思维的习惯,难度也大得多。最初施指抽象概念的13个形式单位概念中,经变化转换后,全都仍然只施指抽象概念;人类思维的规律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回到具体难度要大得多。形式单位概念变化转换的规律涉及具体动因、机制、途径、思维。1)具体动因(1)功能动因。五个词概念框架经变化转换后附带感情色彩的形式单位概念所占比例都超过了60%,这证明概念、语言是体验的。人类在表征抽象概念时较常采用具象/体表达方式,符合实现最基本的交际目的和任务的要求。简便表达的理据主要有下面三种:一是,目的概念与原概念不属同一范畴,也不属同一事件框架,但两者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具有内在的、固有的或基于人的评价的相似性;其次,目的概念是原概念的次类,类与次类相关,且具质的同一性;最后,目的概念与原概念不属同一范畴,但属同一行为事件框架,两者具有内在的、固有的相关性。三种理据的数量分别为53、8、21各占总数233的22.75%、3.43%、9.01%;不同范畴事物间的相似性比同一范畴或同一事件框架内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更能驱动简便表达;汉民族似乎不大习惯于把同一范畴的事物纵向归并到上位层级范畴或进行次范畴化,是否更习惯于发散思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要认知同一事件框架里元素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位于不同逻辑结构层次上的元素之间的联系,难度也不小。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同时也表明语言经济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2)发生学上的动因①客观相关性和相似性②基于人的认识或评价的相关性首先,原概念是种,目的概念是类,目的概念包含原概念,具有种与类的相关性。但目的概念这个类不是现成的,是新建的,是以人的认识或评价为基础的。若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没有这个新类。其次,原概念是领主/整体,目的概念是所属/部分,它们之间具有领主/整体与所属/部分的相关性。所属即属性或特征,是人对领主的认识或评价的结果并强加于领主;而部分也承载了人的认识或评价。再次,原概念施指一个行为事件或行为事件框架里的一个元素,目的概念是该行为事件框架里的一个元素或另一个元素,它们之间具有事件/元素与元素的相关性。目的概念所施指的这个元素承载了人对施事的认识或/和评价。最后,目的概念是原概念的标志或预兆,可视为领主所领有。标志或预兆什么是以人的认识或评价为基础的;若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没有标志或预兆。③基于或牵涉到人的认识或评价的相似性首先,原概念和目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人对原概念的认识或评价为基础的;若没有这个基础,它们之间也就无所谓相似。其次,原概念和目的概念之间在某一方面具有客观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再掺入人对原概念的认识或评价。④相似性或相关性与人的评价的结合或三者的结合首先,相关性与人的认识/评价相结合。客观相关性是变化转换的基础,人的认识或评价只是把目的概念的范畴缩小。其次,相似性与人的认识/评价相结合。客观相似性是转换的基础,人的认识或评价只是转换原概念的范畴。最后,相关性、相似性与人的认识/评价三者的结合。客观相关性是变化或转换的基础,人的认识或评价则作为相似的基础,并把目的概念变为原概念的更为直接的上位层次范畴。2)机制(1)变化机制:出于附带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具体表达,或简便表达的目的,依靠框架的相关元素,(或者)突显集聚注意力的客观相关/似性和基于或牵涉到人的主观评价的相关/似性,保留或变化中心成分,增加、减少、变化或转换某一或某些限定成分。一般说来,中心成分不变,只增加某一或某些限定成分导致概念缩小也即以类代种;中心成分不变,只减少某一或某些限定成分导致概念的扩大也即以种代类;中心成分不变,只转换并增加/减少某一或某些限定成分导致概念的平移也即在同一范畴内以一个成员代指另一个成员。不过,概念扩大也可缘起下面四种情况,共计38个,占总数60的63.33%:①中心成分变化,限定成分增加;②中心成分变化,限定成分既减少又增加;③中心成分基本不变,只减少行为施事和增加某些限定成分;④中心成分基本不变,只变化限定成分。(2)转换机制:出于附带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具体表达,或简便表达的目的,依靠框架,从某一视角,(或者)突显集聚注意力的某一方面:原概念和目的概念内在的、固有的或常规的相似性,原概念和目的概念内在的、固有的、常规的或民俗的相关性,基于或牵涉到人的主观评价的相关/似性,在此基础上保留原概念的某一或某些限定成分(有些还增加限定成分),其它的限定成分改变,中心成分也改变。①保留限定成分即原概念和目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包括客观相似性、夹有人对原概念比较复杂的评价或民俗认识的客观相似性和基于人对原概念的评价的主观相似性。②保留原概念的相关部分,包括整体的部分、领主的所属、行为事件的某一要素。3)途径(1)变化的途径主要通过转喻,大多数是在事件框架里进行的。动物家庭/社会化程度或其本身复杂程度越高,人对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越高,相应地,有关概念、转喻的复杂程度也越高;而事件框架比单个的实体概念框架要复杂得多。(2)概念转换的途径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①通过隐喻:客观的属性或特征映射,人对原概念的评价映射,基于人对原概念评价的关系、比重、工具、作用、状态、行为结果或作为等的映射。②通过转喻:整体代部分,领主代所属,行为事件中的一个要素代另一个要素,整个行为事件指代其间的一个要素,一个要素代整个行为事件。在233次变化转换中,通过隐喻的有83次,占35.62%,通过转喻的有150次,占64.38%;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一些学者的推断,即在组织概念时转喻比隐喻更不可或缺。4)思维(1)变化的思维特征①流线型概念在同一范畴内的从种到类/从类到种、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从成员到成员的向上或向下的纵向或水平线变化,思维呈流线型,可分为直线流线型和曲折流线型。②流线-跳跃-流线型概念先在同一范畴内从类到种、向下纵向变化,再从一范畴横向变化到另一范畴;在后一范畴,从种到类、向上纵向变化。③连续跳跃型概念先在同一范畴内横向变化到另一个概念,再在变化后的概念所在的(次)范畴内横向变化到另一个概念。(2)转换的思维特征呈跳跃性,有两种情形:单一跳跃和连续跳跃;跳跃需要跳板,跳板多种多样:整体与部分/施事与受事的相关性、基于人的评价的原概念和目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人对原概念的评价或认识、人对原概念属性的抽象、行为事件框架、人对框架元素的评价、人对框架元素的概括。4、框架内形式单位参与命名框架外事物的研究框架内形式单位参与命名框架外事物的机制可概括为:主要基于其施指与需命名事物之间的相似/关性,以及它与所突显的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依靠框架,通过隐喻或转喻,转换外延,丰富内涵,经济简洁。有框架内形式单位参与的整个合成通名形式上是定中式,概念/语义上是主题述谓结构;述谓的方式很少是直陈的,大都是隐/转喻的。述谓与主题组合的理据主要有两种即相似性和相关性。基于相似性,述谓通过隐喻对主题进行陈述;基于相关性,述谓通过转喻对主题进行陈述。通名可略去中心成分,表现为转喻,即部分代整体。貌似非常简单的限定成分实则是个转喻,而且种类颇多。5、命名和语义变换中的转喻研究转喻的关联动因有三大基础,即域的属性/特征抽象、域的纵向归并与次/切分和域元素的横向联系。原概念与目的概念之间还可能有一种关系即领主与所属。囊括范畴、概念、事件框架的域具有模糊性;原概念与目的概念属于哪一个范畴是由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知识网络和语境来确定的,而凭借行为事件框架的逻辑结构及其元素则一般可确定原概念和目的概念是否属同一行为事件框架。转喻包含隐喻,而隐喻又掺入人的评价。一个转喻可内包一个以上的转喻。6、框架内语言单位概念消失的研究框架内语言单位概念消失的语外动因有:客体的消亡、客体的分类、社会大背景的改变、客体的发展变化、人的评价改变、语言社区的确认;语内动因有:语言的经济性、语义的显性度、语言的体验性、词语的替代、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方言色彩。语言单位概念消失后,给语言体系带来的影响如下:词语的交替、历史词语、复杂的语义系统、旧形复活、潜在的历史词语、庞大的聚合系统即大量的只具有诸如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或方言色彩这样细微差别的同义词语;曾经的语言单位概念因其存在对其所在的语言结构式就产生了影响即有助于其固化,消失后影响仍在,即构式的固化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