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轮记录的内蒙古东南地区过去150年的干湿变化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no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方面已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重点区域,受到亚洲季风、西风和蒙古高压等气候系统影响,成为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尤其是该地区极端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研究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树木年轮作为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指标代表,能够为我们提供清晰的气候变化轮廓,有助于我们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走势。(1)本研究运用树木年轮学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以内蒙古东南部白音罕山落叶松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各种类型的落叶松树轮年表:全轮宽度年表(RW)(1868-2018)、早材宽度年表(EW)(1868-2018)、晚材宽度年表(LW)(1873-2018)与晚材蓝光强度年表(LWBI)(1894-2018)。各年表基本统计量表明年表中包含较多环境信息,适宜进行进一步研究。(2)通过各年表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法,探究限制落叶松径向生长及密度变化的气候因子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将建立的各树轮指标年表与巴林左旗气象站(1953-2018)的气象数据及获取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数据进行高频与低频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水分对落叶松生长起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树轮早材生长与春天与初夏(生长季中前期,约为4-7月)SPEI显著正相关,树轮晚材与夏季、初秋(生长季中后期,约为7-9月)SPEI显著正相关。研究区的温度和水分均是影响落叶松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落叶松晚材蓝光强度与6-8月的月平均温度具有显著的正响应,与6-8月的降水与7-10月的SPEI具有显著的负响应。上述研究表明树轮宽度与晚材蓝光强度对气候响应具有明显差异,研究区气候变化对落叶松细胞木质部分化不同阶段的影响不同。(3)基于各指标年表对于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及响应关系的研究,本文确定选择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EW年表。通过定义的极端干旱年、湿润年标准,我们在EW序列发现了11个极端干旱年与11极端湿润年。通过与历史记录的对比确定存在7个极端干旱年及4个极端湿润年。还在序列中发现6个干旱期:1881-1888、1900-2012、1917-1927、1937-1959、1963-1970和1997-2008,以及4个湿润期:1872-1880、1889-1899、1928-1936和1971-1996。通过与周围地区基于树轮进行的区域水分重建对比发现其中最长的1937-1959年干旱期与周围地区呈现不同步变化。与中国中北部基于树轮进行的区域干湿变化重建对比发现,EW年表记录的干湿变化与这些重建所显示的干旱期与湿润期大都呈现反向变化。(4)周期分析结果显示EW序列中包含3-7年及12年的周期变化,这说明研究区树木生长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阳活动有关。与海温的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树木生长与太平洋海温有关。合成分析结果显示:当研究区处于干旱年时海温特征对应于ENSO冷期,当处于湿润年时海温特征对应于ENSO暖期,同时EW序列与PDO序列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偏高的太平洋海温可能会使研究区降水增多,促使落叶松形成较宽的年轮,偏低的太平洋海温可能会使研究区降水减少,促使落叶松形成较窄的年轮。落叶松树轮宽度及晚材蓝光强度与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揭示了温度和水分对于树木径向生长与密度变化的不同影响,能够为研究区树木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对于树木记录的干湿变化以及其可能驱动机制的研究,能够为有关部门进行气候预测提供科学支撑。
其他文献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存库,其碳库构成、碳汇功能及稳定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许多湿地被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这一转变过程中逐步引起湿地土壤碳汇功能与碳库规模的变化。然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河口湿地或海岸湿地,关于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围垦为稻田后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特征仍鲜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中国11个典型的滨海湿地(包括
土壤呼吸是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第二大碳通量,其微小变化将会显著增加或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而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深远的影响。土壤养分通过调控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影响土壤呼吸,厘清土壤呼吸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对预测全球陆地碳循环至关重要,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元素之一,而亚热带森林土壤高度风化,大部分磷被铁铝氧化物固定,土壤有效磷含量低,导致该区
学位
学位
菌根真菌和细根是植物获取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两条重要途径,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生态反馈效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杉木人工林在我国林业生产、森林碳汇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降雨减少和氮沉降条件下如何影响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丛枝菌根真菌(AMF)和细根及其之间的关系还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选取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氮沉降(N)、隔离降雨(PE)和
学位
学位
为进一步认识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滨海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碳氮磷动态长期变化过程,本研究以九龙江河口湿地中约1.7 km的潮滩横剖面(高差2.79 m)作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自高至低不同水位梯度的秋茄红树林(Kandelia obovata)、交错带I(秋茄红树林为主)、交错带II(互花米草为主)、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和光滩的土壤、微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的碳氮磷
亚洲夏季风降水异常引起的旱涝频繁交替对其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影响深远。泰国西北部所处的泰国季风区是印度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的交汇地带,是亚洲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夏季风降水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研究,不仅有利于区域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还可以增进我们对于亚洲夏季风系统演化规律与机制的理解。由于该区现代器测资料的时间跨度较短,已发表的树轮和石笋研究主要聚焦过去几个世纪,长时间跨度的古气
凋落物分解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基本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C)和营养矿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亚热带地区将更加干旱,因此研究凋落物分解对降水减少的响应对于理解陆地C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至关重要。为了解降水减少对亚热带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三种(米槠、杉木和1∶1米杉混合)凋落叶作为研究目标,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内设置了三种处理: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