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城镇化在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负面问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为了避免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必须主动应对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国今后城镇化发展一定要朝着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要求迈进,并且随着国家相关规划的出台,新型城镇化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具有丰富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能够调整传统城镇化中的矛盾及不合理因素,因此受到政界和学界的普遍关心,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趋势,新型城镇化研究也成为理论和实践探讨的重要课题。学者们关于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因素的研究已经做了很多了,考虑的也越来越全面,涉及到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人口因素、科技教育、制度环境等各个方面。其中,人口转移主要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鉴于工资收入是构成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衡量一个地区的产出水平。因此,本文从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出发,研究二者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地区间的现实差异,已经给现实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该形势,探讨工资水平、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本文在分析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存在的地区差异时,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通过数据的比对和分析说明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在空间上的不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为解释变量,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为控制变量,通过搜集1995-2015年我国240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并用stata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有效且显著的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工资水平的提高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推动作用不同,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但是对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产生阻碍作用。为了缩小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差距,更有效的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基于以上实证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方面政府要树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到新型城镇化在各个地区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在制定政策时不能死板教条,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高工资水平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中西部地区要注重本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