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李氏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并初步探索总结李氏手法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骶髂关节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取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人。观察组予以李氏手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整复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每周各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1天,单次治疗时间均为20分钟,6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JOA和PSQI指标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观察6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全部完成临床研究。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错位类型)及治疗前VAS评分、JOA功能评分和PSQI评分经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骶髂关节源性疼痛,且李氏手法干预对于疼痛的缓解更佳。4.JOA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三个维度,评分亦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进行组间对比,观察组JO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三个维度,评分亦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主观症状、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受限,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优于对照组。5.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组间PSQI评分对比,观察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PSQI评分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李氏手法对于睡眠质量的改善优异性更佳。6.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0人,治愈8人,好转20人,未愈2人,总有效率93.33%,未愈率6.67%;对照组共30人,治愈2人,好转22人,未愈6人,总有效率80.00%,未愈率20.00%。由此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P<0.05)。结论:1.李氏手法和常规推拿整复手法均能有效减轻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睡眠质量。2.李氏手法较常规推拿整复手法在减轻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及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睡眠质量等方面,疗效更为确切。3.李氏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基于国医大师李业甫学术思想指导下,充分体现李氏手法的特色及优势,为该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