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愤怒:从亚文化视角探讨网络神曲的特征和意义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第一首诞生于网络、走红于网络的“神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出现至今,网络神曲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5年了。网络神曲亚文化也已经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中国亚文化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主流文化话语体系控制下的流行音乐文化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和其它亚文化形式一样,网络神曲也利用风格建构抵抗的隐喻,这些风格往往站在主流话语语境的对立面,尤其是歌词的风格,经常和粗口、低俗、色情等产生联系。而风格的形成,则一方面是原创性的文本,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拼贴、互文性的改编、同构等,创造出基于主流文化文本的恶搞文本,达到抵抗和反叛的目的。  本文在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15年来出现的网络神曲时间上的纵向梳理和内容上的横向比较,以及《江南Style》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文本的内向分析,试图理解网络神曲的亚文化特征——它的抵抗的实现方式和被收编的可能,和产生的社会意义——包括对草根亚文化发展的推动意义和公民行动的集结力量形成的期待。此外,本文还关注到了网络神曲亚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关系,以及该群体内部关系反映的社会平等问题。后者在以往的亚文化研究中较少被认识和提及。  
其他文献
期刊
90年代中后期,北京媒体推出了一种样式新颖的“本儿报”,可以看作国内新型周报的发端。但“厚报”时代的来临使得“本儿报”优势不再,要在日报专副刊和时尚杂志的夹击中谋取
“媒介化抗争”,缘起于转型中国正在经历的两股社会浪潮:21世纪初逐渐成型的新抗争文化和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新传播革命。  作为人类抗争史中的新形态,“媒介化”作为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和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肩负着努力为加强党的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