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天津市常见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概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几种在西方常用的生存质量调查表在我国肿瘤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及完善,以期为我国肿瘤病人生存质量的进一步评估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2004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住院的肿瘤患者共641人,在调查员的协助下完成一般状况调查表及生存质量评价量表。使用的生存质量调查表包括:SF-36,IIRS及EORTC QLQ-30。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其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分析。并应用因子分析及最大似然法卡方检验对疾病生活干扰评估量表的结构效度和标准效度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性别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不同。在角色功能方面,男性患者得分高于女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社会功能方面,疾病给男性患者带来的影响却高于女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症状维度及其单项方面,不同性别的肿瘤患者的得分差别不大,仅仅在恶心呕吐和腹泻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得分也有所差别。乳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平均得分为53.71(s=15.55),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平均得分为45.05(s=16.06),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得分为59.42(s=18.63),胃癌和肝癌患者的得分分别为50.89(s=18.36)和46.88(s=15.18)。五种肿瘤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3.27,P<0.01),头颈部肿瘤患者及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较好,而肺癌及肝癌患者生存质量较差。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接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年龄主要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以及疼痛等;性别对患者的躯体功能和角色功能影响较大;婚姻状况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整体生存质量有较大影响;而经济收入对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困难的影响较大。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两个共性因子——“日常生活”与“社会关系及自我发展”,对总方差的贡献率为58.96%;应用最大似然法卡方检验检测模型拟合程度,χ~2=68.92,P=0.07,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但提示仍然需要引入其他因子;经线性回归分析,中文版IIRS评分与QLQ-C30各维度评分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证明中文版疾病生活干扰评估量表的结构效度、标准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均较为理想,可以适用于评价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疾病生活干扰评估量表适用于中国提供了证据。但仍然需要在更大样本量和更多病种中进行测试才能得出最满意的结果。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接受教育程度等为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为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不同病期的癌症患者选择一个恰当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除了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外,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参加多种社会和业余活动,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生活充满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