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和通货膨胀代表着一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两面,作为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两者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自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国内物价上涨,然而自2005年7月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开始,人民币不再盯紧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一路上涨的态势,而国内的物价水平也一直高昂,出现了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上升的局面。本文在国内外关于汇率和物价水平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人民币汇率的传递路径和传递机制,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产出缺口、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利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这7个变量,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为时间分界点,用汇率改革前和改革后的数据分别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比分析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汇改前人民币汇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正向的影响,且影响较小;而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有较明显的价格传递效应,人民币汇率每升值一个单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815个单位。外汇储备对CPI的影响在汇改后大幅提高,而产出缺口在汇改前对CPI的影响很小,即汇改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供需关系不是通货膨胀率提高的原因。利率不管是在汇改前和汇改后对我国的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都很低。因此,本文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小幅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可以起到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应该控制货币的投放和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防止国外热钱的涌入,加快利率的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