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分析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陆相页岩沉积相变快,埋藏深度变化大,无论是有机质类型、成熟度还是储集空间都显示出强烈的非均质性,不能简单照搬北美海相页岩层系的成功经验来开展陆相页岩油地质评价。目前,我国现有实验地质技术主要是基于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需求而开发的,对陆相页岩油滞留机理、赋存状态以及富集要素的研究不够成熟,页岩含油性评价技术还不完善,缺乏相关科学实验技术方法和实验地质数据的支持。本文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页岩油潜江组地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和冷冻碎样热解分析技术,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进行含油性定量表征;光学观察与化学解剖相结合,揭示盐间页岩油赋存方式;运用溶剂分步萃取法、多温阶热释法对潜江凹陷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进行定量表征。利用油饱和度指数(S1/TOC)结合热解可动油量(S1-1)、三维荧光定量等技术手段综合评价盐间页岩油可动性;在烃源、滞留烃组分与储集空间前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盐间页岩油赋存方式、滞留机理与富集模式。研究发现:(1)潜3~4-10韵律含油性普遍很好,其中含油饱和度高的井段在2820 m~2823 m,潜4下不同层段其含油性差异较大,但也具有巨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2)潜3~4-10韵律页岩油主要赋存在与碳酸盐岩矿物相关的粒间(晶间)孔缝中,束缚油主要以干酪根吸附互溶为主,游离油主要赋存在无机矿物孔缝。(3)潜江组盐间页岩含油性与岩相特征、有机质丰度、储集物性以及烃源岩系统封闭性密不可分。(4)通过实验分析发现潜3~4-10韵律中现实可动油量和现实可动油率较高,页岩油可采程度较高。页岩油运移以同一韵律层内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不明显。最终提出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富集模式主要有A、B两种,A模式主要存在王场构造发育区,B模式主要存在生烃洼陷区,烃源、储集和地层压力条件对盐间油气富集起制约作用,最好的储层也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纹层发育段是最有利层段,盐间页岩内部烃源和储集紋层有序分布,成熟油气沿裂缝或层理缝运移。
其他文献
页岩的孔缝特征是影响页岩气赋存状态与富集规律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岩石薄片、微米CT、扫描电镜、均一温度测定、声发射、高压压汞、氮气吸附、二氧化碳吸附等多种实验对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的孔隙与裂缝进行了综合表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页岩气的富集高产规律,主要认识如下:(1)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包括矿物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与微裂缝。扫描电镜图像的定量统计出页岩中无机质孔隙面孔率占比平均91.66%,与通过矿物组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资源的大量涌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凭借海量信息为依托,通过学习进化,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与分析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办事效率。现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交通”等等。机械制造业为各个工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设备以及零部件,
期刊
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是中国在陆相地层中石油勘探非常具有潜力的方向。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的一系列大油气田,是西部前陆盆地的深入解剖和研究典型,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油气勘探的前沿领域。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北三台油田阜001区块开展油藏评价研究。本文首先从地层特征、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三方面对阜001井区地质特征开展研究,恢复北三台地区古地貌是一个水上古隆起。梧桐沟组为主要目的层,其中油层主要分布在梧桐组一段的三个砂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一个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并在中浅层发现了一系列常规油气资源。而近年来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了未来盆地勘探的主要战场。目前南堡凹陷非常规油气勘探整体属于初级阶段,存在致密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条件不清楚,成藏模式不清晰等问题。本研究通过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明确了南堡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和储层的基本特征;同时提出一种改进的生烃潜力法定量计算研究区目的层位源岩生排烃特征;重建砂岩储层的成岩序
琼东南盆地是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的新生代伸展盆地,也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之一。本论文研究区是位于琼东南盆地中部的松南低凸起及其邻区,是该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研究领域。近几年在松南低凸起上钻探了多口钻井,其中部分钻井有储量发现,表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本论文主要在含油气盆地构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区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对松南低凸起及邻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与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流体动力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歧口凹陷具备多凸起-多斜坡-多凹陷的构造格局,大量的油气在斜坡区分布和富集,因此研究斜坡区流体动力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于丰富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和指导勘探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地层测试、录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借助流体动力系统的原理研究了歧口凹陷不同类型的斜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油气勘探重点区域,其中玛湖凹陷具有高油藏潜力、但勘探程度低,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研究相继成熟,但对于南部克204井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新发现油藏,其储层特征、砂体及油层展布规律仍不明确,需对其进行系统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研究,为进一步推进开发部署任务提供有利支持。本文以结合地层厚度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对研究区地层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对比,将其划分为P3w21,P
在陆相断陷盆地中,断裂与砂体是构成油气运移输导网络的主要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的埕北断阶区油气运聚规律,本文综合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砂体反演剖面、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法、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和Trinity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等技术方法,对区内断砂组合(样式划分、断砂组合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和典型油气藏静态、动态要素(基本地质特征、流体温压及成藏期次)等内容
水力压裂是非常规致密储层改造的有效手段,但是压裂液返排后,支撑剂在地层闭合压力的作用下可能达到其强度极限而发生破碎,导致裂缝闭合,降低裂缝导流能力。因此,有必要研究支撑剂破碎特征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了支撑剂类型、粒径、铺砂浓度、闭合压力等因素对支撑剂破碎的影响规律。基于真三轴室内物理模拟装置,采用控制变量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改变室内实验条件,选用石英砂、陶粒、覆膜砂为支撑剂,砂岩、煤岩、页岩、花岗
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西部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盆地,蕴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马家沟组是其重要的海相层系之一。现有研究主要针对靖边气田奥陶系上部的岩溶风化壳储层,而针对马五6及以下层段的储层研究较少。为了深化对这部分储层基本特征、孔隙成因和发育规律的认识,论文拟对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马五6—马五10亚段的白云岩储层开展岩心观察、镜下鉴定、测井解释和储层特征等岩石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以确定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