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巫术是中国传统习俗的组成部分,迄今为止,仍有不少现象难以用科学的方法或者理论加以解释,再加上它的历史性与神秘性,一直流传至今。基于此,许多宗教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心理学家也有所涉及,但是在心理学领域有关巫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治疗领域,且文章以文献综述为主。在了解到巫术研究的现状之后,笔者决定利用硕士论文这个机会,从心理学视角,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两个角度,对中国人巫术原型及其典型心理安抚效应进行探究。研究1:采用原型列举和开放式问题的方法收集数据,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人内隐的巫术原型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显示:(1)中国人内隐的巫术概念由巫术的施术者,具体的巫术形式,巫术相关指代物,反映巫术的作品以及对巫术的态度五部分组成,共分为12类,分别为:治病养生术、避邪禳灾、通鬼丧葬、人际关系、控制天气与变物术、敬神祈福、预测术、其他巫术、巫觋、指代、传媒作品和态度。(2)中国人巫术的内隐概念在性别、生活区域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人们认为巫术主要从心理方面治疗疾病,并且大多数人倾向于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巫术,采用保守的信仰方式。(4)巫术可以通过心理暗示、心理宣泄、隐喻与象征、寻求心理控制感的方式,获得心理安慰,从而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研究2:通过避邪术中佩戴避邪物品这种具体的巫术形式,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深入地探究巫术的安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巫术能起到安心、陪伴、寄托夙愿等作用,其实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安抚效应,这种效应的实现以巫术前的仪式和特定的灵物为基础。(2)在遇到特定的事情、受周围人影响、家人的心愿以及图吉祥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佩戴避邪物品,但是有很多人并不会相信,而是在一种趋吉避凶的心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传统的社会遵从性行为。(3)佩戴物是有特定性的,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下,为民众所信服的灵性物品,对人的心理起一种安抚作用。(4)传统的民间信仰可以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为人民服务。本文通过上述两个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巫术,旨在其一,使人们对巫术有更深入地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其二,为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拓宽渠道与视野,更好的立足本土,利用本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