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氧混合气体射流放电臭氧发生特性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z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离子体射流放电技术具有广阔应用空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优势在于可以将放电等离子体产生的化学活性成分“吹出”放电区域,可以解决处理工件大小受放电电极间隙限制的工艺瓶颈,同时放电区与作用区的分离可以减弱工件特性对放电稳定性的影响。射流放电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疗、环境等众多领域。在这些应用场合中不仅要求放电稳定,而且需要产生多种化学活性成分满足不同应用需要。含氧气体中的射流放电是产生活性氧物种的常用方案,但是放电在产生诸多氧物种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臭氧,而臭氧对于有些应用场合是不利的,例如:医疗领域。本文研究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的臭氧产生过程,探索含氧混合气体中臭氧产生行为的规律性。分别以Ar、He为载气,通入一定比例的O2,构成含氧混合气体。利用三电极放电电极结构,施加千赫兹的交流电压,探究含氧混合气体中产生臭氧的行为。通过测量放电电压电流数据和放电照片,分离出放电传导电流,进行电学诊断。研究了电流脉冲峰值,电流脉冲宽度、电流脉冲个数、电流脉冲峰值位置相对电压峰值的超前量随放电参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多个参量如气体种类、电压峰值、电源频率、放电气压、氧气含量、放电功率,电极间隙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和相关规律,结合机理分析,证实了射流放电中臭氧产生和分解的一些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射流放电中臭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合成和分解是同时发生,放电气体中臭氧浓度是两种动力学过程平衡的结果,放电参量对于臭氧形成都具有双向作用,因此存在峰值条件。为了提高射流放电强度,对放电结构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直流增强型射流放电。放电方案是:将直流增强电压加在中间驱动电极上,在环形悬浮电极上施加交流驱动电压,接地电极保持。研究了在此放电结构下,Ar/O2、He/O2混合气体中臭氧浓度随直流正偏压、直流负偏压及施加直流偏压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直流电压之后,射流放电体积和放电功率都有增强,达到了增强放电电子密度的目标。与此同时,臭氧的浓度可以维持几乎不升高。
其他文献
这篇硕士毕业论文主要内容是证明了有机共轭高聚物-反式聚乙炔中极化子在电场下运动激发呼吸子。用非绝热动力学演化的方法,通过模拟,仔细研究了有机共轭高聚物-反式聚乙炔中的
本文在综述混沌控制和回顾束晕-混沌的形成机制、动力学方程及其特性以及混沌控制方法运用到束晕-混沌控制的基础上,研究了强流加速器中调谐衰减因子和真空相移的改变对束晕-
本文运用推广模拟退火方法,优化了不同初始条件的Ni纳米线结构。分别沿着fcc结构的[100],[110],和[111]方向平移单胞作为初始结构。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用推广模拟退火的方法去优
近年来,纳米量级的团簇以及单分子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而由于人们对单分子器件的设想使得研究纳米量级的团簇和单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及电子输运性质成
这里,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类钙钛矿锰氧化物LaSrA□MnO(A=Cu,Ag)的粉体,其中口代表空位,并对其结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1.我们通过Rig
该论文主要总结作者在准二维电子体系的磁性和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方面硕士阶段所作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垂直单轴磁偶极相互作用体系的有限尺寸效应(第2章),体心立方Ni/GaAs(001
金属玻璃由于固有的无序结构,化学、物理、机械等性能均各向同性,被认为是能够抵抗离子辐照引起的损伤的,有可能成为核聚变辐照环境或航空航天辐照环境中的耐辐照候选材料。
对激光光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论题,即激光束的描述和分类进行了讨论.综述了激光束分类的现状.基于二阶矩方法和维格纳分布函数,激光束可以按照其空间对称性分为无像散光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是指分子等物种吸附或者非常靠近具有某种纳米结构基底表面时,其拉曼信号显著增强的现象。SERS光谱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常规拉曼光谱灵敏度低的缺点,因
随着工业领域中对于磁性材料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磁学这门古老的学科的活力被极大的激发起来,薄膜磁学应运而生,并不断带来突破性的发展.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