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在全国四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抽样城镇测试样本,以DEXA测量的体脂率为效标,在充分了解围度、BMI等指标年龄和性别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索采用BMI和围度推测体脂率的方法。并结合受试者生活方式、体力活动的调查资料,重点分析影响体脂变化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今后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民使用的简易推测体脂率的公式和标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共选取我国四个城市20~59岁“正常”成年人645人为研究对象,并用BMI进行筛选,以确保每个性别年龄组都包含不同体脂含量的样本;采用调查问卷法获取受试者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方面的信息,同时采用实验测量法获取所需的形态指标及全身体脂率的数据。数据处理为常规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χ2检验。结论1. 20~59岁成年男性和女性腰围、臀围、腰臀比、BMI和体脂率均随着年龄的递增,呈逐渐增加趋势。腰围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臀围。男性在30~34岁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大,女性35~39岁年龄段幅度最大。女性腰臀比在20~29和35~39岁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大,体脂率在20~29和40~44岁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大。2.男性围度和BMI明显大于同年龄女性,而女性体脂率明显大于同年龄男性。40岁以后男性存在肥胖的隐患,50岁以后更为突出;女性发生肥胖的年龄比男性早,35岁以后就存在肥胖的可能性,要引起高度重视。3.在对我国诊断超重和肥胖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仅仅通过BMI预测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误差。相关分析还提示,建立BMI和围度推测全身体脂率的方法是可行的。4.本研究依据BMI、腰围和实足年龄建立的全身体脂率推测公式具有较好的推测信度和效度。不过,其推测的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公式如下男性:全身体脂率(Fat%)=-21.954+0.375×腰围+0.422×BMI-0.004937×实足年龄(岁)女性:全身体脂率(Fat%)=-3.082+0.119×腰围+0.933×BMI-0.009328×实足年龄(岁)5.在对与超重和肥胖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我国20~59岁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工作种类、受教育程度、上班期间的身体活动、规律的体育锻炼、饮酒习惯、烟龄、熬夜习惯、食欲、家庭做菜习惯、进餐方式、吃夜宵的时间等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