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M@HCS(M=Sn,Fe,Co,Ni)催化剂核层结构及壳层孔容对于直接合成H2O2的影响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氧直接合成H2O2具有工艺简单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一种绿色且经济可行的方法。目前,Pd基催化剂是直接合成H2O2最佳的催化剂。但是,常规Pd基催化剂合成H2O2的选择性和产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Pd基催化剂活性组分Pd利于H2O2的合成,但也利于O2和H2O2中O-O键易解离,导致H2O2选择性和产率较低。此外,H2O2的合成反应0仅在Pd表面进行,体相中的Pd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极大浪费。要想提高H2O2选择性和产率,Pd纳米粒子不但应该具有较小的粒径,提供更多的活性位;还应该有较少的不饱和位点,以减少O-O键的解离。在反相微乳液中合成纳米粒子利于其形貌控制,还可限制颗粒的生长,提高金属分散性;不同还原电势的非贵金属掺杂会影响Pd O含量及改变活性组分对反应物分子的吸附;而以非贵金属为核、Pd为壳核壳结构M@Pd活性组分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Pd的利用率。鉴于此,本文基于金属还原电势差,采用共还原法和电置换反应(GRR)在反相微乳液内制备以非贵金属掺杂的双金属Pd-M、以及以Pd包覆Sn的包覆型双金属纳米粒子为核,多孔碳为壳的核壳结构催化剂Pd-M@HCS(M=Sn,Fe,Co,Ni)和(Sn@Pd)@HCS。利用TEM、XPS、XRD、N2吸附/脱附和H2-TPD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测定其直接合成H2O2的性能,并探讨了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粒径、组成以及H2/O2吸附能力对H2O2直接合成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共还原法制备Pd-M@HCS催化剂及nPd/n Sn对H2O2直接合成的影响研究。利用共还原法在反相微乳液内制备以非贵金属掺杂的双金属Pd-M双金属纳米粒子为核,多孔碳为壳的核壳结构催化剂Pd-M@HCS(M=Sn,Fe,Co,Ni),研究催化剂结构及其合成H2O2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原电势的非贵金属M(M=Sn,Fe,Co,Ni)掺杂提高了活性组分的H2吸附量且降低了O2中O-O键的解离。各催化剂的H2吸附量顺序为Pd-Sn@HCS>Pd-Fe@HCS>Pd-Co@HCS>Pd-Ni@HCS>Pd@HCS,这与催化剂合成H2O2产率、选择性和收率大小顺序一致。这是因为非贵金属的掺杂有效提高了活性组分对反应物分子的吸附,反应活性位点吸附的反应物越多,越有利于促进反应物的催化转化。论文还研究了n Pd/n Sn对催化剂Pd-Sn@HCS合成H2O2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nPd/n Sn的减小,Pd粒径先降低后增大,当nPd/n Sn为2时,活性组分分散较好、晶粒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5.77±0.97 nm,其合成H2O2选择性和产率最大,分别为97%和3961 mmol/gPd·h-1。经过10次循环后,H2O2的产率从3961 mmol/gPd·h-1降低到3650 mmol/gPd·h-1,下降至原来的92.1%,说明其稳定性良好。2.Pd-Sn@HCS催化剂空腔及壳层孔容对直接合成H2O2性能研究。通过改变制备种子溶液Pd-Sn@Si O2的正硅酸乙酯(TEOS)含量和制备Pd-Sn@HCS碳壳层CTAB含量分别调控催化剂空腔及壳层孔容。研究结果表明,随TEOS和CTAB添加量的增加,催化剂的空腔和壳层孔容均先增加后减小,当TEOS添加量为2ml时,催化剂Pd-Sn@HCS-2的空腔孔容最大,为0.66 cm3·g-1,当CTAB添加量为3.3ml时,催化剂Pd-Sn@HCS-3.3的壳层孔容达到最大,为0.16 cm3·g-1。催化剂Pd-Sn@HCS(y=2,z=3.3)具有最佳的空腔尺寸和壳层孔容,其直接合成H2O2的H2转化率和H2O2产率最高,分别为40%和4685 mmol/gPd·h-1。这说明催化剂空腔和壳层孔容的增加有利于反应物分子和生成物分子传质,从而促进其对于H2O2的合成。3.(Sn@Pd)@HCS催化剂的制备及Sn@Pd纳米颗粒粒径对直接合成H2O2的影响研究。通过电置换反应(GRR)在反相微乳液内制备以Pd包覆Sn的包覆型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为核,多孔碳为壳的双核壳结构催化剂(Sn@Pd)@HCS。研究表明,通过控制金属前驱体溶液的比例和浓度可以在反相微乳液内通过电置换反应调控催化剂核Sn@Pd的粒径。随着nSn/n Pd比增加(3:1→3:3),Sn@Pd纳米粒子粒径先减小后增大(5.71±1.54 nm→5.15±0.81 nm→6.12±1.48 nm);随Pd2+添加量增加(0.2 ml→0.8 ml),Sn@Pd纳米粒子粒径逐渐增大(4.85±1.14 nm→7.77±2.85nm)。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Sn@Pd纳米粒子粒径的增大,H2O2的选择性和产率先增大后减小,当Sn@Pd纳米粒子粒径为5.15±0.83 nm时(nSn/n Pd比为3:2、Pd2+添加量为0.4 ml),催化剂直接合成H2O2的选择性和产率较大,分别为98%和4899 mmol/gPd·h-1。此外,该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后,H2O2的产率从4899mmol/g Pd·h-1降低到4677 mmol/gPd·h-1,下降至原来的95%,说明该催化剂稳定性和循环能力较好。
其他文献
应力和温度信息的高效检测对工业生产与环境监测等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布里渊散射技术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应力和温度的响应,具备极佳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因而受到了产学研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布里渊传感系统,布里渊频移的提取是十分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能否准确地得到待测量,如温度和应力。然而基于洛伦兹拟合等传统算法的布里渊频移提取需要迭代,十分耗时。此外,传统的方法在信噪比较低时难以得到准
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关乎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结构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部分教师尤其聘用在高级职称岗位上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发挥"以老带新"的传承作用;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主力,虽表现突出但因岗位有限,无法聘用高级职称岗位,导致教师队伍内部利益失衡,人才流失严重。旧的竞聘制度已无法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成为教师岗位管理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龙口
期刊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一些公司或机构来说,越来越多的发票需要整理,手动录入和人工检索,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了,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解决,需要有一种发票自动识别的解决方案,通过利用OCR技术,批量采集票据上的信息,并输出结构化的数据。与传统的人工录入数据相比,将会大大的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为了实现日常生活中“即拍即得”的票据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压电材料的无铅化和多功能化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铌酸钾钠(K1-xNaxNbO3,简称KNN)陶瓷作为一种功能陶瓷材料,因压电性能优异,居里温度高和机电耦合系数高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者通过掺杂改性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高压电活性的KNN基陶瓷、光电多功能KNN基陶瓷或KNN基储能陶瓷等。本文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利用不同离子掺杂制备了一系列KNN基陶瓷,并对掺杂后陶瓷
微结构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系统(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MF-DAS),相比于传统基于瑞利散射的光纤传感系统具有更高信噪比,更长距离和更多传感节点的特性,真正实现了基于光纤的长距离分布式传感。MF-DAS在大尺度高灵敏声波信息获取及重大基础设施内部损伤探测与外部侵害安全监测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是通过算法将低分辨率图像中缺失的高频信息还原,重建出高分辨率图像。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能自动提取图像的特征,避免手动选择特征而出现信息缺失的问题,但出现了梯度消失,模型训练不稳定的新问题,而且对于色彩丰富的图像在重建过程中还会出现失真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本文研究注意力机制和生成对抗网络在超分辨率领域的优化方法,提出了两个新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本文的
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太阳能电池是在传统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单晶PERC电池量产效率已达22%以上,是近期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传统电池制作基础上PERC电池引入了背钝化和激光开槽工艺,对铝背场材料和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局域铝背场容易出现缺陷,直接影响电池的光电性能,对电池的EL特性及铝背场填充特性进行检测
当今社会,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患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物联网终端因缺乏身份认证机制而遭受攻击,不安全的传输信道导致密钥丢失进而引发信息泄露等等上述这些问题时有发生。因此仅仅依靠对称加密算法已不能满足物联网的安全需求。而由公钥密码算法派生出的数字签名协议,可以用于身份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可以在不安全的传输信道上生成仅通信双方知道的密钥,而该密钥一般可作为后续对称加密的密钥,因此公钥密码算法能够
复杂铝青铜相比于简单铝青铜而言具有更优异的耐磨性,多在机械传动系统中被用来制作齿轮、螺杆、螺母等磨损零件,与硬磨料作为摩擦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磨损,影响零件的使用寿命。为了增强铝青铜合金耐磨性的同时不改变合金基体的力学性能,本文采用粉末包埋渗硅的方式对铝青铜合金进行渗硅,使合金表面生成一定厚度的渗硅层,从而提高合金表面的硬度,其中渗硅层包括扩散层和固溶层。通过改变渗剂比例、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这三种因
煤层气是煤炭形成时的伴生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加强对煤层气的开发力度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与经济意义。煤岩吸附/解吸量和渗透率是反映煤层气井产出能力与抽采效率的重要参数,对评判煤层瓦斯运移难易程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随着资源深部开采的常态化,高储层压力、高温及高地应力等问题加剧了煤岩吸附与渗流演化机制的复杂性。此外,为进一步提升煤层气开发效率,煤层注热逐渐成为增透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因此,研究温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