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园中的灰空间作为公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园主体空间环境的过渡空间带,在起到丰富园内空间多样性,延续公园景观秩序等功能的同时,还是游人使用频率较高、乐于逗留的场所,近年来,也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市公园分布广泛,它们大多依山而建,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环境景观风貌,公园的建设面临限制和挑战的同时,也为营造特色的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灰空间的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在山地城市公园的建设中,人们未能对灰空间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成为被忽略的设计对象,公园内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灰空间,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优秀案例,但总体来看仍呈现出空间形式单一,空间环境质量不甚理想的状态,在公园游人的游憩使用方面也未曾充分考虑,造成了空间的浪费,空间使用率较低,甚至个别灰空间还成为无人问津的死角,严重影响了山地城市公园整体的空间景观环境。因此,如何设计营建和改善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加强其与园内各主体空间之间的联系,更好的满足公园使用者的游憩需求,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灰空间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研究,明确了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学领域、环境心理学领域、环境行为学领域以及山地城市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和总结了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的七种空间特性分别是适应性、立体性、中介性、模糊性、依附性、边缘性和亲和性;归纳出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的空间类型以及与人的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和人性化原则。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实地调研。笔者对多方因素加以考量,以地形起伏较大、具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公园使用频率和游憩者参与度较高为基本条件,并加以对公园地理位置、建设年代、规模以及公园环境和公众评价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后选定重庆主城区范围内的六个典型山地城市公园:北碚公园、石门公园、鸿恩寺公园、鹅岭公园、枇杷山公园和龙头寺公园中的灰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客观分析各个公园中不同灰空间的空间功能、限定方式、景观特征以及在灰空间内发生的各类游憩行为,并基于上文提出的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从整体性、功能性、特色性以及人性化四个层面,对园内灰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设计的整体性策略、功能性策略、特色性策略、人性化策略以及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的规划营建或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让公园设计者能因地制宜地营造出更多满足游人游憩需求且具有山地特色的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