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隐喻研究历史悠久,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说”到理查德的“互动理论”直到当前人们熟知的映射理论。传统的隐喻研究将它作为修辞格来研究,而美国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人类语言的形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不同时期的语言学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政治话语,但有关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很少见。   众所周知,政治语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用词造句非常抽象,读者很难理解其更深刻的含义。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指出,语言是意识表达和权力实施的主要媒介,而概念隐喻则是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工具。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中国总理温家宝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国情咨文的政治语篇分析中,在文中作者通过对莱柯夫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找出中美语料中的概念隐喻加以对比分析,试图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揭示概念隐喻在中美语篇中的作用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研究结果显示,概念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旅途隐喻、家庭隐喻和有机体隐喻是中美语料中共有的。虽然两国语料有部分共同概念隐喻,但具体内容却不同。中国语料特有的隐喻有:围棋隐喻、机械隐喻和圆圈隐喻。而商业隐喻和宗教隐喻是美国语料所特有的。就概念隐喻功能而言,作者发现在中国语料中温家宝偏重于激励作用,而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更偏重于简化功能。这些不同点是由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不同之处决定的。   总而言之,在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中他们都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用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政治概念上来达到说服、感染和激励民众的目的。
其他文献
文献使用是学术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前人研究大多关注抄袭但较少涉及学习过程,关注作文写作较多但较少涉及学术论文写作,关注引语功能较多但较少涉及学习者的引用行为。学习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趋频繁,我国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自主学习是一个主要建立在人文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
自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引入国内以来,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就引起了国内学者,教师以及教育家们的极大关注。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宏观层面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如翻转课堂的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逐步呈现出语篇研究发展代替语法研究发展的趋势,众多语言研究者渐渐把其注意力转向语篇语类研究。其中,研究性论文体裁的相关分析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1.研究背景   在认知建构主义范式下,学习者被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深层的理解和思维过程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可迁移至新的情境(Shepard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同时,中国和中国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前来,为了方
认知语言学是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其研究范围极其宽广。图式理论就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图式理论的意义也不断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