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隐喻研究历史悠久,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说”到理查德的“互动理论”直到当前人们熟知的映射理论。传统的隐喻研究将它作为修辞格来研究,而美国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人类语言的形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不同时期的语言学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政治话语,但有关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很少见。
众所周知,政治语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用词造句非常抽象,读者很难理解其更深刻的含义。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指出,语言是意识表达和权力实施的主要媒介,而概念隐喻则是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工具。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中国总理温家宝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国情咨文的政治语篇分析中,在文中作者通过对莱柯夫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找出中美语料中的概念隐喻加以对比分析,试图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揭示概念隐喻在中美语篇中的作用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研究结果显示,概念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旅途隐喻、家庭隐喻和有机体隐喻是中美语料中共有的。虽然两国语料有部分共同概念隐喻,但具体内容却不同。中国语料特有的隐喻有:围棋隐喻、机械隐喻和圆圈隐喻。而商业隐喻和宗教隐喻是美国语料所特有的。就概念隐喻功能而言,作者发现在中国语料中温家宝偏重于激励作用,而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更偏重于简化功能。这些不同点是由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不同之处决定的。
总而言之,在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中他们都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用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政治概念上来达到说服、感染和激励民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