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拒绝表达是一种回绝、不满足对方意愿的行为,行为本身具有损伤对方面子、破坏人际关系的危险性。而且,这种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文化、语言习惯,不同的场合、年龄、说话双方的亲近与疏远的关系,拒绝的方式也会出现差异。当然,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在拒绝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点。同时,由于两国各有特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在拒绝方式上更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本文以拒绝表达为研究主题,详细考察了中日两国语言中拒绝表达的异同点。本文分为序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序论。首先介绍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再总结先行研究。并且找出先行研究的问题点,并提出了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二章为本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请求”、“邀请”两个场面为中心,将中日语言中的拒绝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使用“语义公式”这一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考察和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日在拒绝表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喜欢用“结论”、“理由”、“致歉”、“缓冲语”这些语义公式;并且中日都很少使用直接拒绝方式,更多使用的是间接拒绝方式和辅助手段。但是从分析的具体结果上看,又存在很多语用差异。在各个语义公式的使用上,日本人喜欢使用“结论”、“理由”、“致歉”、“缓冲语”这四种语义公式,并且是以这几种语义公式为主。而中国人虽然也喜欢使用“结论”、“理由”、“致歉”、“缓冲语”这四种语言公式,但是并不像日本人那样集中使用这四种语义公式。另外,在语意公式的组合使用上,日本人习惯使用“致歉+结论+理由”这种模式;而中国人更习惯使用形式多样的策略组合;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虽然常用“致歉+理由”这一组合策略,却很少使用“结论”这一语义公式,不过受母语迁移现象的影响,策略组合模式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情况。另外,就“理由”的内容来看,日本人表现出了暖昧、含糊的特点,中国人则与之不同,喜欢说明具体、明确的事由。在“称呼”方面,日本人的使用频率非常的低,而中国人的使用率与之相比,高出很多,另外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使用率也非常的低。这可能是由于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敬语体系,而日语拥有完整的敬语体系,依靠敬语表达就可以表示人际间的关系的缘故。最后,对日语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定的建议。第三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过程和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