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痛定思痛,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形成了自己的知行观。其知行观思想在其“车说”理论中有较充分的体现。“车说”的核心理论是“方中圆外”。“方中”是认识论,强调学识的渊博、精良与容人的肚量;“圆外”是实践论,强调行为应当是“度”与通变的有机结合。行事要有权变,但如何才能不失其度?柳宗元主张以“大中”作为其准绳。“大中”是柳宗元知行合一的价值目标与统一途径,既具有法度的意义,也具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大中”思想源于《易经》,深为孔子所推崇。柳宗元自称大中“其言本儒术”,但事实上他的“大中”思想已经浸淫了佛教的精华,还富含了其革新的政治诉求,包含了其丰厚的民本、民生、民主思想及社会政治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品质。柳宗元的知行观还化合了性情观。在性情观问题上,柳宗元关注的则是“刚柔”、“造次”问题,即与知行观密切联系的性格问题。柳宗元的性格观可以视为其知行观的外延。柳宗元在性格观上有个发展过程。柳宗元成熟的性格观,主张“刚柔无恒位,咸宜存乎中”,强调适时适度而发。强调知行知止,不但行事要果断,有时止事亦要坚决。知行观的成熟对柳宗元影响深远。它不但有利于柳宗元知行方式的调整,同时对于柳宗元调和自己的心态,优化自己的性情亦有极大作用。知行观的成熟对柳宗元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行观的成熟拓宽了柳宗元的视域,丰富了柳宗元作品的内容,深化了柳宗元作品的思想。知行观深深影响柳宗元的文学观念,使其“文以明道”文学观念得以确立并不断强化。知行观的成熟,还影响了柳宗元的文章风格,使其文章更偏重于“道”的内质,而淡化了辞藻与情感,对其文学类的作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有利于其非文学类作品的成熟。知行观的成熟于其诗歌而言,反而适可地约制了早期作品中辞藻过于华丽、情感过于浓烈的缺点,从而使风格发生变化,呈现风格层次的多样性,由浓郁、激荡,走向平和,最终呈现出外表枯淡而内在情感丰厚的特点。“文者以明道”,对于柳宗元而言,文学创作也是其“明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柳宗元不断地体道、悟道,既提升了自己对文学内在规范、、方法及其意义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柳宗元对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的认知。另一方面,柳宗元通过文学创作来感悟生命,以此不断地去惑明智,从而不断地提升柳宗元的知行观与知行方式。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柳宗元知行观的思想渊源、内涵、外延、特征及影响。第二、三章,主要论述柳宗元知行观与文学创作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第一章,柳宗元知行观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对柳宗元“车说”的梳理,并对照知行观的理论要点,文章认为“方中圆外”并不等同常人所认可的“内方外圆”的性格观,而应当视为柳宗元的知行观。“方中”是认识论,强调学识的渊博、精良与容人的肚量;“圆外”是实践论,强调行为应当是“度”与通变的有机结合。“大中”是柳宗元知行合一的价值目标与统一途径。“刚柔无恒位”观念是柳宗元知行观处世方法之外延。柳宗元的知行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体现了儒释结合的特点,并在天人观等方面吸取了道家思想精华,富有创新精神。第二章,柳宗元知行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知行观的成熟对柳宗元的文学创作有较大的影响。首先,影响了柳宗元的文学观,产生了“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念。其次,对其作品思想的深度、作品内容的宽度、作品风格的转化与成熟,甚至对作品表达方式与文体的选择都有极大的影响。第三章,文学创作对柳宗元知行观的影响。文学创作是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柳宗元的知行方式与心态得到了调整。文学创作既提升了柳宗元对“道”的体悟与认识,深化了柳宗元“大中”思想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柳宗元的知行观和知行方式,丰富了柳宗元性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