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铁]氢化酶模型物与新型过渡金属有机物的电化学及相关化学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n464j7428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功能模拟为主要内容的仿生化学已经发展成为生物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前沿。而对此类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是判断其催化性能的主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利用本组合成的多种新型[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物系统地研究了此类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并对其中含光敏剂卟啉的[铁铁]氢化酶模型物进行了光照放氢研究。此外本论文还对富勒烯过渡金属有机物及过渡金属自组装化合物和冠醚金属离子配合物进行了电化学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系统地研究了7个本组合成的[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物的电化学。通过循环伏安、微分脉冲、控制电位电解等手段比较分析了其电位,对其电化学过程进行了归属,研究了在不同酸存在下的电化学催化过程,用电解实验并收集检测氢气证实其催化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可能的催化机理,并对Fe2[(μ-SCH2)2NC6H4CO2Me-p](CO)5(PPh3)、Fe2[μ-SeCH2)2CHOH)](CO)6两个模型物通过红外、顺磁手段检测中间体,对提出的机理加以证实。   2.首次合成了含光敏剂卟啉的卡宾取代的[铁铁]氢化酶模型物5-{p-[Fe2(CO)5LIMes(μ-SCH2)2CHO2C]phenyl}-10,15,20-Ph3PorphH2(LIMes=1,3-bis(2,4,6-trimethylphenyl)-imidazol-2-ylidene),通过了元素分析、1H NMR和IR表征。对该化合物及其前体模型物5-{p-[Fe2(CO)6(μ-SCH2)2CHO2C]phenyl}-10,15,20-Ph3PorphH2进行了详细的电化学研究,证实这两个化合物具有电化学催化质子还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光照放氢研究,发现均可在均相体系下以可见光照射催化放出氢气。   3.研究了本组合成的含[4Fe4S]立方烷子簇的氢化酶模型物的电化学,分析了其中的电化学过程,并发现该模型物具有催化质子还原的能力。   4.研究了本组合成的3个富勒烯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对比分析归属了它们的电化学过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数目以η2键与C60配位的金属碎片对富勒烯还原电位负移的影响。   5.研究了自组装化合物中C2Co2(CO)6簇核的电化学性质。通过不同温度下的电化学测定,对其在电极表面发生的分解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含二茂铁基团的自组装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并对其是否存在分子内电子传递作用进行了测定。   6.研究了铁硫簇冠醚金属离子配合物Fe2[μ-SCH2(CH2OCH2)nCH2S-μ](CO)6(n=1-4)的电化学性质。分析了配位前与配位后的电化学变化并对配位前后在酸存在下的电化学催化能力进行了对比,发现与金属离子Li+、K+配位后可以在更正的电位催化质子还原。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气体传感器测试系统及半导体气敏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系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以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同时将计算机技术与测试系
二碘化钐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种优良的单电子还原偶联试剂,尤其在羰基与不饱和碳碳键(C=C,C=C)的还原偶联反应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二碘化钐促进的p-杂原子取代酮的还原偶联环化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二碘化钐促进的羰游基和不饱和碳碳键的还原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羰基-烯基”还原偶联反应,“羰基-炔基”还原偶联反应,“羰基-芳基”还原偶联反应。第二章研究了p-芳硫
有机硫化合物不仅在自然在存在广泛,而且近年来在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同样的,有机环状化合物因为其生物活性等独特性质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制备一些含硫的环状化合物很有意义。本论文主要开展了通过自由基反应构建含硫环状化合物的研究。全文工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三氟甲硫银(AgSCF_3)在氧化剂的引发下产生三氟甲硫自由基,三氟甲硫自由基与炔酮反应以中等到较高的产率得到了一系列的五元环的酮类化合物
学位
过渡金属团簇由于其具有特殊的d壳层电子结构,表现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铁磁性过渡金属团簇(Fe,Co,Ni),磁性明显大于相应的体材料,备受实验和理论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最近,二元过渡金属合金团簇由于通过改变化学组成和尺寸大小可以调控其化学物理性质,获得可裁剪的新材料构筑基元,这种性质的可裁剪性为其在高密度磁记录、催化、光学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对其电子结构与磁性质的研究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