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区文化与公共服务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白塔社区服务中心设计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3582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农村的公共空间形式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同时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产生的不同,因此新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模式也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空间的处理方式,需要对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研究与分析,提出新农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式。目前,新农村的居民对公共服务空间的需求不断提高,设计完善的新农村公共空间有利于新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使农民乐于居住于新农村社区生活。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需要提高,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丰富新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农民安居乐业。新农村公共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了活力不足,新农村居民在公共空间缺乏参与的现象。为提高新农村公共空间活力与服务品质,从而提出了新农村社区文化与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的概念。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公共空间的研究,提出了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对新农村公共服务空间和新农村公共空间社区文化的研究,分析了新农村公共空间需要增进的改善;并提出了新农村公共服务与社区文化公共空间的概念,并从从多元复合协作的功能要素组织、动态有机构成的空间组织、一体化的内部公共空间设计、充满活力的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地方风貌特色的形态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新农村社区文化与公共服务公共空间适应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新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与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交往,体现新农村的特色,建构一个和谐舒适的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最后,结合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白塔社区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为实例,对以上的研究内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从而在实际设计中,看出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与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设计是如何落实理论与实践设计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以朱启钤先生流传于世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核心,并尽可能综罗相关的史料,通过对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的系统考察,深入探究了朱启钤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缘起:通过对在中国营造
办公空间是现今城市中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办公环境及人们的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智能化管理及新技术设备不断引入和快速升级或更新,公司的
受常州市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以及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中德合作“扬州—常州生态城市”项目之一的常州“北港生态住宅小区”项目起草招标
传统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农业文明,所代表的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地方特色、与人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居住建筑形式。然而随着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越来越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运用专业绘图和模型软件,对部分建筑结构层层分解,明确其结构设计层次与建筑表现层次间的关系,并对部分混合结构建筑体系与单一结构体系效能进行比较,总结了钢木
现在进入了一个策划的年代,人们做事情越来越理性,可谓“三思而后行”(《论语》),用之于我们的建筑行业,可以说思就是策划,行就是设计实施。建筑工程也不例外,建筑也需要策划。越是
住宅是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料。在国外,房地产业则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房地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同时受“房地产热”、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强劲推动,城市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而将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通过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手段
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对居住环境形成了朴素科学认识,在营建房屋时以被动适应不利气候因素为先导,本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周边地理气候特征,突破
伴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大量缺乏个性的现代建筑,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肌理;能源短缺、环境破坏、住房紧张等问题则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