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体水华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而蓝藻水华是我国藻体水华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水体砷污染事件发生频繁,而砷的生物毒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砷的化学形态。蓝藻是水体中不可或缺的初级生产者。砷作为自然界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研究蓝藻对砷形态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蓝藻门的优势种群——铜绿微囊藻为代表,通过控制pH、N/P、砷浓度等培养条件,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对砷的吸收和转化规律。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pH等于6时,铜绿微囊藻吸收较多的砷,藻体中砷含量达到8.97mg/kg。随着pH的增加,铜绿微囊藻吸收砷的数量反而减少。在铜绿微囊藻生长适宜的pH范围内(8.0~9.5),铜绿微囊藻能够更好地发挥甲基化作用,在pH为8和9的实验组中从藻体内均检测到三价砷、五价砷和二甲基砷。(2)磷酸盐与砷存在竞争,高浓度磷酸盐能降低铜绿微囊藻对砷的吸收。在实验设置的N/P原子个数比中,当比为4:1时,铜绿微囊藻对砷的吸收量最大,随着氮磷比的降低,铜绿微囊藻对砷的吸收逐渐降低。氮磷比分别为4:1和2:1时,在铜绿微囊藻体内均检测到三价砷、五价砷和二甲基砷。在低氮磷比实验组中未检测到有机砷,当氮磷比为1:1时,藻体内只有五价砷和三价砷;当氮磷比为1:2时,藻体内只有五价砷。(3)砷酸盐浓度增加胁迫铜绿微囊藻吸收更多的砷,但是藻细胞内的砷含量随培养液中砷浓度增加的趋势逐渐变缓。当初始砷酸盐浓度为50μg/L时,14天后时藻体砷含量为5.42mg/kg;当初始砷酸盐浓度由50μg/L增加到10Oμg/L时,铜绿微囊藻吸收的砷只增加了 2.11mg/kg。在砷浓度为100μg/L的实验组中检测到甲基砷,其余实验组只有无机砷。这说明高浓度的砷酸盐能够促进铜绿微囊藻将As(V)转化为As(Ⅲ),As(Ⅲ)被甲基化转化为DMA,而DMA能够被铜绿微囊藻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