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湍流风速下风电机组一次调频的风电穿越极限优化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提高,风电在低碳清洁电力行业中呈现出主流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湍流风速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风电功率的剧烈波动也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考虑到风电机组自身不具备惯量和频率支撑能力,大规模地风电接入将取代部分常规发电机组,导致系统调频能力明显减弱,因此,有必要开发研究风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辅助技术。同时,在规划电网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风电机组潜在的调频能力,将很大程度地限制风电的发展规模。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风电穿越极限对高风电占比的电力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含风电的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了风电机组的简化模型和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并针对湍流风况下风电参与一次调频的风电穿越极限优化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湍流风速下风电参与调频对提升穿越极限的影响。本文针对湍流风速场景,分析了风电机组在MPPT控制和附加调频控制下的出力波动特性,以及对电网频率的影响。同时,结合不同风电渗透率下的仿真算例,初步验证了风电参与调频对电网频率波动的改善作用。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固定的调频系数难以在快速变化的湍流风速中取得较好的调频效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风电机组调频参数设定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变调频参数的调频控制策略,说明了调频参数优化在湍流风况下的适应性,使得参与一次调频的风电机组能够兼顾运行稳定性和调频可靠性,有利于风电穿越极限的提升。(2)提出了湍流风速下风电参与调频的风电穿越极限优化方法。本文在现有优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风电参与一次调频对电网频率的影响。同时,针对湍流风速的不确定性,本文在设计目标约束的过程中引入了机会约束规划方法,即使满足该约束条件的概率不低于某一个置信水平,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所设计的优化函数进行求解。最后,结合IEEE的10机39节点系统,在不同接入点和不同负荷变化的场景下进行仿真,对比了考虑风电参与调频和不考虑风电参与调频的风电穿越极限,并比较了不同置信水平和不同平均风速对风电穿越极限优化的影响,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类型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工作、出行、家居与电子设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电源是各类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模块,电源不光要为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源头支持,还要满足某些产品使用的特殊要求,如要求电源模块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与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和电感电流临界连续模式(CRM)的Boost PFC变换器相比较,电感电流断续模式的Boost PFC变换器具有
学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经济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也是每位创业者创业史的合集。创业活动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发挥了划时代作用。从1949年到2014年,中国创业活动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创业阶段、草根为主导的创业阶段、精英为主导的创业阶段、互联网创业阶段(朱承亮和雷家骕,2020)。在这些阶段,创业活动助力国民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单一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并最
学位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企业战略性管理方法,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并处于不断改进的阶段,它起源于摩托罗拉,发展于通用电器,经历了由冷到热、由西向东、由顶级跨国公司到普通企业的历程。六西格玛旨在降低波动和减少变异。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应用经历,同时也是国内众多企业争相引进的管理方法。如何将六西格玛管理与国内企业相结合,将六西格玛管理较好的应用于企业管理,是国内企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拆除,路网通行费用收取的正确性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在环路嵌套的复杂高速公路网中,一对起讫点之间存在多条路径,这就产生了多义性路径问题。为了解决车辆多义性路径问题,常设置标识站来精确获取车辆路径信息。在实际的高速公路网中,要么在所有环路段上布设标识站,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或者布设的标识站不足,直接采用最短路的方式拆分通行费用,造成费用拆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本文将对高
近年来,人们在立体视觉方向的研究愈加深入。而双目摄像机是结构最为简单的立体视觉装置之一。它通过双目摄像头拍摄画面中物体,使用立体匹配算法计算出该画面中物体的深度信息。该技术已经在不同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自动驾驶、基于双目视觉的测距系统、物体体积测量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双目视觉的体积测量算法,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双目视觉计算画面中物体深度信息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太阳能驱动的光电催化CO2还原是利用太阳能、以温室气体CO2和H2O为反应物、制取碳氢燃料的前沿技术,其研究对于我国完成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任务有重要推动作用。光电催化CO2还原受到较多的阻碍包括:热力学阻碍(CO2是非极性分子,性质稳定,键能高)、动力学阻碍(CO2吸附和产物脱附机制不明晰)和产物选择性阻碍(CO2还原产物多样);为了克服以上阻碍,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光电催化CO2还原的具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