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朦胧”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姆·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是英国的一位大批评家兼诗人。他把主要精力和天才都用在了文学批评领域,因而诗歌产量甚少,一生所写诗歌不超过80首,并且几乎一大半是在剑桥大学学生时期完成的(1926-1929)。他的诗歌并不畅销,但销量并不说明一切,不足以用来评判他的诗歌才能和在英国诗坛的地位。他杰出的诗歌成就和其对英国诗歌传统的贡献都显示了他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本论文着重分析威廉姆·燕卜荪的早期诗歌,因为它们最能体现他的诗歌成就。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似乎过早地江郎才尽,这的确让人遗憾,但是迄今为止,他的诗作从未在时间的寂静中褪色。比如《晨歌》(Aubade),《遗失的日子》(Missing Dates),比如,《蚂蚁》(The Ants),《最后的疼痛》(This Last Pain)等等至今依然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燕卜荪通过科学来表达人与宇宙、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他在诗歌中引用莎士比亚、弥尔顿、蒲伯;从邓恩、马维尔和霍普金那里借鉴传统诗歌风格。他的诗歌表达了人类与非人类,诗意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个人的与非个人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解决这些关系的态度。例如,《戏弄者》(The Teasers)对现代世界的恶劣环境牢骚满腹。这首诗歌节奏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变化着的方向和主题的张力,它呈现的不是普通人类的状况,而是把个人当作特别的重要位置中心。燕卜荪在他举世闻名的批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里扩充了“朦胧”的涵义,指出任何一首伟大的诗歌都是朦胧的。他的理论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举个例子,《高空跳水》(High Dive)中通过技术术语的使用和对它们的交叉引用(如:“无漩涡的”,“位函数”,“坐标的同位的”),大大强化了朦胧感。诗中许多短语,尤其是括弧中的短语就像是纵横字谜中的线索。陈述的朦胧、类比以及结构的复杂性都是燕卜荪杰出的诗歌创作技巧,也正是这些让他在那个时代中脱颖而出。本论文试图通过语义分析方法,从诗歌的主题和形式出发探索燕氏朦胧及其呈现方式。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几位理论家朦胧的定义,尤其重点围绕燕卜荪的定义,并介绍了语义分析法。燕卜荪吸收了导师理查兹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并在后者的影响下建立了一系列的朦胧类型,以此充分展示了他对文学作品的过人感悟力和理解力。第二章把燕卜荪诗歌中常用的主题总结成三组。第一组是数学与科学,由于燕卜荪对邓恩的模仿以及他科学知识的广博,所以这一组主题在其诗歌中很常见。第二组是神话和宗教。许多诗歌中的主题都来源于希腊神话和圣经,并且有许多关于宗教中上帝以及佛教教义的描写。第三组是动物和自然。燕卜荪假借动物之名来描写人类的困惑;用大自然来比喻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困境等等。第三章通过修辞形式、音乐形式和文体形式分析燕卜荪的诗歌。燕卜荪坚持严格按照传统诗歌的原则和形式来创作诗歌。燕氏朦胧在此也得以体现。
其他文献
<正>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于2014年9月被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区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兴产业孵化"三个中心任务,立足海南区域经济
<正>5.2音乐与色彩通用的技术实施方法在舞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变化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排演的。舞台上无论是色彩的变化还是音响的控制,都是经过反复
<正> 今年是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诞生180周年,记者采访了座落在北部湾畔钦州市的冯子材和刘永福故居,这两座故居是广西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