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闪电特征的宽带干涉仪观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4289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2003年夏季在我国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雷暴及闪电的试验观测中,利用宽带干涉仪以及快、慢电场变化仪等设备得到大量闪电资料。本文对高原云闪和地闪的放电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雷暴过境时地面电场为正值的情况下,云闪放电多发生在中部负电荷区和下部正电荷区之间,上部正电荷区一般不参与放电;虽然不同的云闪有不同的放电发展过程,但放电起始阶段具有相似的特征;云闪放电起始于中部负电荷区,在初始几十毫秒内,辐射源竖直向下发展,云内负流光向下发展速度约为1.14~1.72×105m/s;发生在正电荷区的放电过程比较复杂,正电荷区辐射点比负电荷区要多;云中K型击穿过程不仅发生在后期阶段,也发生在放电活跃阶段,使放电通道向两端发展。 对单次回击负地闪放电个例分析表明,该地闪与其他地区单次回击负地闪具有相似特征,即回击发生前,有较长时间的云内放电过程;梯级先导向地面发展过程中路径比较曲折,辐射源不仅仅发生在梯级先导通道的顶端,而是出现在具有一定长度的通道段内;梯级先导引起的回击后辐射持续时间很短,约几毫秒。但从分析中也得到该闪电具有一些不同于早期负地闪放电的特征,如在回击发生前1.4ms左右没有探测到VHF辐射,回击发生后辐射源主要出现在云中辐射区域内。 对高原单次回击正地闪放电过程的分析发现,正地闪回击前后都有较长时间的云内放电过程,云内放电发生于中部负电荷区和下部正电荷区之间。云内负流光发展速度约105m/s量级。正先导期间,有少数几个辐射源出现在起始位置附近,可能由云中的负极性击穿过程产生;由于正击穿在VHF频段辐射很弱,没有探测到向下发展的正先导。回击发生后的连续电流期间,击穿过程频繁,辐射很强,辐射源基本出现在整个闪电辐射区域内,但大部分集中在正电荷区,说明发生在正电荷区的辐射过程较强。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GTS(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地面与高空定时观测、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52年雨凇日值记录等资料,从短期及中长期预报两个角度,对中国冻雨的特征和年代际变
本文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数据分析中心提供的的次表层海温与热容量资料、中国160个标准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冬季和夏季次表层热状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陆地上的森林植被具有最广泛的分布面积和最大的生物量积累,在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碳贮量
在对大连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大连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影响因子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雨季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