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年轻人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 将年轻人患者划分为A组(17-28岁)与B组(29-40岁),根据患者眼部情况行玻璃体切割术(PPV)或巩膜扣带术(SB)术。术后随访至眼部情况稳定,对两组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进行对比及分析。 结果 视网膜裂孔 A 组以圆形孔为主,B 组以马蹄形为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A组以视网膜下方脱离、未波及黄斑多见,B组以视网膜全部脱离、波及黄斑多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5);手术方式A组以SB为主,B组以PPV为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03)。但术后两组间单次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近视导致年轻人玻璃体进行性液化,随之视网膜脱离程度日益加重。对于年轻人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选择依病情而定,有可能成功的前提下可优先选择或尝试巩膜扣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