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kp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年轻人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  将年轻人患者划分为A组(17-28岁)与B组(29-40岁),根据患者眼部情况行玻璃体切割术(PPV)或巩膜扣带术(SB)术。术后随访至眼部情况稳定,对两组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进行对比及分析。  结果  视网膜裂孔 A 组以圆形孔为主,B 组以马蹄形为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A组以视网膜下方脱离、未波及黄斑多见,B组以视网膜全部脱离、波及黄斑多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5);手术方式A组以SB为主,B组以PPV为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03)。但术后两组间单次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近视导致年轻人玻璃体进行性液化,随之视网膜脱离程度日益加重。对于年轻人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选择依病情而定,有可能成功的前提下可优先选择或尝试巩膜扣带术。
其他文献
目的流行病学显示,我国糖尿病肾病(DKD)已迅速上升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在透析患者中比例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在DKD初期便发生改变,伴随着间质纤维化的出现,明显
当机体受到创伤等刺激时,产生以炎症反应为主的防御反应。一旦刺激过于持久和强烈,则对机体造成损害。因此适当的调控机体应激和炎症反应,对减少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的并发症,提高
目的:  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表面嘌呤受体P2
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物教学尤其如此,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相较于其他自然学科,生物学科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实际,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各式各样的生物,与我们都存在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使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实际生活,真正使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