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夹脊穴、督脉穴两组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后的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穴位接近脊髓或脊神经等不同传人途径的作用是否有差异。
方法:(1)体重在180-220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四组:①假模组(n=9),仅行椎板切除术,不打击脊髓;②模型组(n=9),致伤脊髓,不进行针刺;③夹脊电针组(n=9),致伤脊髓,针刺采用受损脊髓节段上下两对夹脊穴;④督脉电针组(n=9),致伤脊髓,针刺采用受损脊髓节段上下两个督脉穴。选用T10节段为致伤部位,采用改良Allens撞击伤法制造SCI模型,从25cm高度自由落体落下致伤大鼠脊髓,造模成功标准为大鼠尾巴痉挛摆动及躯体回缩扑动后,双下肢迟缓性瘫痪。(2)造模成功后,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于SCI后第0.5小时和第4小时分别进行一次电针治疗,进针采用手法进针并结合韩氏治疗仪进行:采用连续脉冲,频率2HZ,输出电流0.6-1mA,电流选择以局部出现轻度跳动且大鼠可以耐受为准,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3)造模成功第8小时后,每组分别取8只大鼠行心脏灌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剪破肝脏,待血冲洗干净后,取受损脊髓上下长约2cm,放置-80℃保存。取出长约1 cm,重约100mg的组织,运用Westem-Blot法检测受损节段脊髓IL-1β、IL-6、TNF-α蛋白的表达;另取长约1cm,重约100mg的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受损节段脊髓IL-1β、IL-6、TNF-α mRNA含量的表达。(4)造模成功第8小时后,每组取另1只大鼠进行温热生理盐水心脏灌注和4%多聚甲醛固定,行HE染色观察受损脊髓节段形态学变化。
结果:(1)假模组、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IL-1β、IL-6、TNF-α的蛋白含量及其mRN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2)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IL-1β、IL-6、TNF-α的蛋白含量及其mRNA含量均与假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之间IL-1β、IL-6、TNF-α的蛋白含量及其mRNA含量,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E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相对于电针各治疗组,其脊髓完整结构消失,神经元个数明显减少,且胞体正常形态消失,轴、树突、尼氏体大量消失等。
结论:(1)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能够减缓神经元的细胞变性、坏死,减少轴突损伤。
(2)夹脊、督脉电针可以通过抑制SCI后IL-1β、IL-6、TNF-α三种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急性期SCI的继发性损伤来保护脊髓。
(3)夹脊、督脉两种电针处方在早期脊髓损伤的炎症抑制方面作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