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Berle和Means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大型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是相互分离的,其控制权由管理层掌握。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La Porta等学者沿着控制链条,得出主导全球企业形态的理论即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动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强管理者、弱股东”的主流思想。自La Porta首次提出了实际控制权的概念后,在分析股权结构问题时,后续的学者通过股权控制链条找到了上市公司真正的控制者—实际控制人。进而将公司治理的研究重点由公司管理层转向掌握上市公司大量股份并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实际控制人。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中,普遍处于股权高度集中的状态,往往存在着一个或者几个大股东,而这些大股东又同时被最终的实际控制人通过金字塔或者交叉持股等形式所控制,造成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拥有较少所有权的股东实际上却拥有了较多的控制权,最终导致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控制权与所有权发生相当大的分离。而且,我国的司法是不完全独立的,保护中小股东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健全。这些情况的存在增加了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不稳定性,属于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部分因素。由此情况可以引出,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实际控制人是否与财务风险的发生存在着一种因果联系,对此本文将对控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进行追溯,展开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在沪深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2009-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选取的研究方法不仅包含理论分析,还结合了实证分析,从更全面、更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实际控制人对企业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所有权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实际控制人控制权与所有权(现金流权)的分离为实际控制人“掏空”公司获取私利的行为提供了便利,加重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两权分离度与财务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实际控制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比非政府控制的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