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和目的:迄今为止,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中,靶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对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影响并未被阐明。本研究(IMAP-ACS-II)是一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NSTE-ACS患者。其主要是利用40-MHz的i Map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迄今为止,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中,靶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对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影响并未被阐明。本研究(IMAP-ACS-II)是一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NSTE-ACS患者。其主要是利用40-MHz的i Map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靶病变斑块的组织学特点,并探究其与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灌注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试验共入组408名病人(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62人,NSTE-ACS患者:246人)。入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灰阶血管内超声(gray-scale IVUS)检查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i Map-IVUS)检查。基于射频谱,我们利用i Map-IVUS系统分析冠脉斑块的组织学特点。大致将其分为:纤维化、钙化、脂质、坏死。另外,我们利用TIMI血流分级(TIMI flow grade,TFG)来评估心外膜血流情况。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评价指标为: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ing,TMPG)和TIMI心肌灌注帧计数(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Frame Count,TMPFC)。最后,我们进行斑块特点与心肌灌注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相对于整个冠脉病变,坏死体积所占比例,NSTE-ACS组要显著地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20.8±7.9%vs.15.9±7.2%,P<0.001)。并且,心外膜血流灌注较差的病人(TFG 0-2级)与心外膜血流灌注良好的病人(TFG 3级)相比,坏死区域所占整个冠脉病变节段的百分比显著增高(27.9±7.3%vs.19.6±7.4%,P<0.001)。同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差的病人(TMPFC>90)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良好的病人(TMPFC<90)相比,坏死区域所占比例显著增高(25.0±8.1%vs.18.4±6.7%,P<0.001)。另外,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利用IMAP-IVUS测得的坏死体积百分比与PCI术后的TMPFC值受损(OR 2.89[95%CI 1.62 to 5.16],P=0.008)以及TMPG降低独立相关(OR 2.39[95%CI 1.60 to 3.57],P=0.009)。最后,ROC曲线表明:坏死体积百分比能够预测TMPFC受损的最佳阈值为:21.03%以及预测TMPG受损的最佳阈值为:20.09%。结论与意义:在NSTE-ACS患者中,罪犯病变斑块组成中坏死成分所占比例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受损独立相关。所以,在NSTE-ACS患者中,我们可以利用i Map-IVUS评估的斑块组成情况来预测PCI术后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受损。
其他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大约75%心肌梗死患者是由病变冠脉的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二十世纪,脂质浸润学说为AS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以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降脂药显著降低了A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但对他汀为基石的治疗方案的二级预防效果进行荟萃分析发现5年内MACE的发生风险仍高达21%。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脂质和炎症共同驱动的慢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CBA)术后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本文旨在评估CBA引起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及演变特征,比较不同因素、不同消融能源所致心肌损伤及炎症程度间差异,并研究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与房颤术后转归间关系。方法:1.针对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间于瑞金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5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50名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AF组
淋巴水肿是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引起的组织水肿,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或继发性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手段能完全恢复受累肢体。因此,慢性淋巴水肿的治疗仍是国际难题。目前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对淋巴管网络的修复和重建。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为淋巴水肿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水肿的可能,但骨髓间充质
背景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少见但具有潜在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Br S)等。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虽然表现型存在异质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常可检测出编码离子通道及相关辅助蛋白的基因突变,其中以LQTS和Br S的致病突变最多。约80%LQTS患者可检测到致病突变,以KCNQ1失能突变导致LQT1最为常见。大
研究目的:探索Y-box结合蛋白1(YB-1)在肝祖细胞(HPC)介导的肝再生和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关蛋白标志物在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定性和定位表达。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干扰HPC中YB-1的表达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PC增殖和细胞周期。通过RNA-sequence分析沉默YB-1对HPC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进一步阐明YB-1对HPC生物学
背景: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病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子。FHOD3是主要在心脏表达的肌动蛋白成核因子,基础状态下其分子内N端与C端相结合,处于自抑制结合状态。C末端的磷酸化是其解除自抑制状态的机制之一,是否有其他激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FHOD3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表达增加,但其C末端的磷酸化在心肌肥厚病理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目的:探讨FHOD3的分子激活机制及其C末端磷酸化修饰在心肌肥厚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类慢性炎症-纤维增生性疾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以及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四连接素是纤溶蛋白水解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而许多炎症性疾病与循环中嗜铬蛋白A水平的病理性增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针对嗜铬蛋白A两大降解产物(Catestatin和Pancreastatin)和四连接素蛋白展开研究,探寻它们各自与冠状动脉粥样
目的:内源性哇巴因(EO)浓度升高和内收蛋白基因变异可以通过两种分子机制调节Na+-K+-ATP酶的活性,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引起高血压。EO的拮抗剂—罗芙他辛可以选择性抑制这两种机制而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在欧洲已经完成的Ⅱ期临床试验,证实罗芙他辛只在部分携带有某些特异基因图谱的人群中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中国人群EO的含量,探讨其与血压的关系;并在未治疗人群中构建EO相关蛋白
目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及相关基因突变是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22q11.2微缺失是导致CHD的重要遗传性因素;GATA4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细胞的早期标志,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之一。本研究即从这两方面入手,开发22q11.2区域CNV适宜检测方法,同时对1例CHD家系中发现的GATA4基因新突变进行致病机制研究,以探讨遗传因素在CHD中的作
研究背景及目的:血管钙化是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钙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以高血压伴血管钙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并通过探讨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巨噬细胞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外周血、血管壁及巨噬细胞表达的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水平变化;以及OPN、OPG对患者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