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清代。在乾隆时期,清宫戏曲演出达到高峰,而后,宫中戏曲演出呈现衰败趋势,演出人员数量缩减。直至道光年间,演戏伶人大规模缩减,道光七年(1827)进行改制,南府改成昇平署,人员全部由太监组成,演出活动陷入低谷。清代宫廷演剧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清宫节令演剧是较为特殊的,这是因为,清宫节令戏不仅有娱乐的作用,更是反映节日习俗、体现国家意志和精神仪式的载体。从乾隆初年开始,清代宫廷内凡逢节令之时,如元旦、立春、上元、燕九、花朝、浴佛、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颁朔、冬至、腊日、祀灶、除夕、等节令,都会上演月令承应戏,演出频率多,内容合乎节日内涵、习俗、氛围,若有事耽搁、延误上演,还需“补戏”。乞巧节无论是在清代内廷,还是民间,都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宫廷在七夕节这一天会承应与此相关的戏曲。本文主要从清宫乞巧节令戏的演出体制、剧本考证和节令戏的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昇平署档案来看,清宫乞巧节演戏活动应分为祭祀献戏和观赏演戏两类。祭祀献戏多为早上,伴随皇上、皇后和妃嫔拈香行礼仪式,跪拜“巧果”,内学首领和太监穿蟒袍补褂伺候念斋意,常演《七襄报章》和《仕女乞巧》,二出戏目内容前后连贯,演出地点因朝代不同而不同。观赏戏则为乞巧节当日的第二次承应,演出时长、时间和地点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规律,一般是由节令戏作为开、团场承应,较为固定。从剧目的内容来看,祭祀献戏和观赏戏分别承担着娱神和娱人的作用,节令戏仪式性较强,充分反映女子乞巧的主题,更烘托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思想,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清宫节令戏的戏目。在此基础上,将目前存世剧本一一整理、分类,对比分析各个版本的剧本内容,尽可能的判断出不同剧本的大致搬演时间。因存世资料不全,可找到的有《七襄报章》和《仕女乞巧》16种,《银河鹊渡》题纲4种,《鹊桥密誓》10种,《柳州乞巧》和《绛节传辞》曲谱1种。目前,“节令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前人给出的定义界限模糊,“节令戏”应该有三条判断标准:演出时间是否相对集中于某一节令时点;曲文话白中是否直接点明某一节令;演出过程中展现了特定的节令习俗影响下的戏曲形态及故事内容。在清代宫廷中,节令戏不可或缺,礼乐并重,互相制约。宫廷礼乐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帝王统治的观念,清宫节令戏正是维系并象征着一个国家秩序稳定的艺术样态,也显示了这种秩序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