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GST-π和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72例患者先行内镜下美蓝-卢戈液双重染色,在染色后的粘膜两种颜色之间区、蓝色区以及棕褐色区分别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GST-π和端粒酶活性。结果: 1、内镜下美蓝-卢戈液双重染色 在72例患者中,64例染色后出现两种颜色之间区,病理示正常粘膜4例,单纯增生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1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5例,原位癌1例,鳞状细胞癌8例;72例染色后出现蓝色区,病理示单纯增生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6例,鳞状细胞癌43例,腺癌3例;72例染色后出现棕褐色区,病理示正常粘膜49例,单纯增生13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经双向有序分类资料关联性检验分析表明:染色后食管粘膜不同着色与食管组织学类型有关联性(P<0.005)。2、GST-π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在正常粘膜、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组织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5.7%,9.5%,35.3%,57.1%,75.6%,100%,82.4%及100%。不典型增生、癌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05);单纯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9)。轻度、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1);轻度、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之间比较,三者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25)。3、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在正常粘膜、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3.8%,4.8%,11.8%,33.3%,78.0%,<WP=4>100%,88.2%及100%。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5);单纯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998)。轻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246);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5);重度与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5),轻度与中度不典型增生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1)。4、GST-π和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在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两者之间均有关联性,且关系密切(φ=0.4831,P<0.005;φ=0.3031,P<0.025),在正常粘膜和单纯增生组织中,GST-π与端粒酶阳性表达无关联性(P>0.05)。结论: 1、内镜下美蓝-卢戈液双重染色有助于区分癌变及周围浸润病变组织,对选择活检部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2、GST-π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并且其阳性率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高而增高,表明GST-π与食管癌发生有关,是食管粘膜癌变的早期事件。3、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并且其阳性率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高而增高,表明端粒酶与食管癌发生有关,是食管粘膜癌变的早期事件。4、GST-π和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有关联性,且关系密切,提示两者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可能存在相互诱导和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