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土地依恋的代际差异及其变革——以黑龙江省T村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o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前行的根本和基础,从事这一产业的农民在技术进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是否一如既往的依恋土地,再次引发学界的思考。本研究以此社会变迁为背景,探讨老中青三代农民对土地的价值观念、依恋情感和行为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代人之间对于土地价值情感的传承联系和差异变化。  本文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黑龙江省T村11位被访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在对调查资料和访谈文本归纳、整理提炼后,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土地价值观认知和土地依恋情感方面,老年人多持土地为本观,对土地的依恋性很高,土地给老年农民带来了安全感归属感;中年人多持土地致富观和土地保障观,对土地的依恋性较高,土地给中年人带来了保障和退路;青年人多持土地包袱观和土地保障观,他们对土地或陌生疏离或纠结迷茫。在代际联系和变革方面,农民对下一代的传递更倾向于“走出去”,下一代人给上一代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代际间对土地的情感越来越淡漠,但在观念上却产生了更新,中青年人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充满希望。在对农业劳动、农村社区和农民身份方面,老年人对农业劳动和农村社区的情感性很强,但对农民身份的认同性弱,与此相反的是中青年农民,他们对农村的依恋性较弱,但对农民身份的认同性却更高。  本文认为更应该从开放的视角全面的认识农民情感状态的嬗变,在各种农业政策、措施给农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关注农民心理的变化历程。
其他文献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便成为一项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天津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津市人民的社会服务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天津市政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据媒体报道,2014年全国仅高校毕业生这一待就业群体就将多达727万,与201
学位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因贫困、疾病等产生的弱势群体一直存在,因而对其开展的社会救助也将并存,社会救助亦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研究主题。然而,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
集市是农村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形式,是乡土社会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集市的发展变迁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密切,集市也是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