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文创与非遗文化具有相似性与共通性。它们的相似性体现在:两者都来源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在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自然与历史文化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是文化内涵的再生产;它们在输出方式上,同属于地方性的文化向世界范围内输出,旨在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和文化的持续感。它们的共通性体现在:两者都属于文化生活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基于文博产业与非遗文化的发展热潮,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笔者的研究结合了博物馆相关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非遗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从非遗文化中传统美术的角度出发,根据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立足于行业的视角,对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以及相关行业的文创产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属性特征归纳为文化内涵的博广性、跨界发展的融合性、数字智慧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的传承性。在开发设计原则上,笔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设想,即主要突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艺术性、时尚性和衍生性。同时,总结出了七种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博物馆非遗文创IP的观点,并进行了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创作。博物馆非遗文创IP的构建,有助于扩展博物馆文化的生态圈,进而实现从非遗博物馆文化到博物馆文化经济的实际价值与意义。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博物馆文化的延伸与传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诸多方面创设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非遗文化的融入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素材和表现方式,为博物馆文创的发展带来更多选择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非遗文化有了可以依托的实体,具备了相对的稳定性和实际的使用价值,一定程度上从抽象的无形文化转换成为具象的有形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发展助力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