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村官”开始,各地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先后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党中央的明确决策与直接领导,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而随着全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逐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逐步显现,如何从政策、制度和个体素质等诸方面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促进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轨迹出发,首先探讨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即有志者面向基层就业创业,拓展社会就业新领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党政干部培养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其次结合对数名大学生“村官”的实地访谈和对大量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分析,找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尚不健全,如选拔机制不尽完善、身份缺乏明确定位、缺乏系统教育培训、“村官”待遇偏低、“村官”期满出路不明等。二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因阻力较大而成效不高,如环境不适应,角色难转换;专业不对口,学与用脱节;不了解农村,缺实践经验;分工不明确,工作难开展;急于求成效,欲速则不达等。三是大学生“村官”存在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如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工作环境特殊而产生孤独感、工作成效不高而产生挫折感、发展途径曲折而产生迷茫感等。最后,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建议,即主管部门应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和制度,正确定位、选派、引导和管理人才;基层组织要努力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等,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