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的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在人们共同协作中管理应运而生。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活动和理论,管理思想深深地镌刻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思维模式,在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具有显著特色的管理活动。在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中,始终贯穿着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泰勒开始的科学管理,显著提高了工人工作效率,但忽视了对人的重视;从梅奥开始的人际关系学派,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在当代管理中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标志着从“工具人”向“以人为本”的巨大转变;二是对组织边界的划分,从无边界——有边界——打破边界的转变。在以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和韦伯的官僚制行政组织为代表的管理理论中,法约尔和韦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组织设定了边界,强化的组织边界显著提高了运行效率,突出了管理者的地位;杰克·韦尔奇则提出,组织边界设定得太多,太繁杂,反而会影响到一些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的发挥,因此在组织中主张突破无用边界,形成“无边界式管理”;三是完成对管理要素的整合。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要素构成了管理活动的全部,但管理活动绝不单单是几方面的加合,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西方管理历程完成了从单独重视几个流程到把几方面要素整合的转变。四是管理决策从以经验为主转变到以科学为主,不再以领导者个人的学识、经验、风格等作为决定组织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在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注重领导者“修身、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在控制体系上,体现为使用重“义”轻“利”的较为宽松和人性化的控制手段。在改革开放前后,管理则更多地体现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的管理方式,寓情于理,情理结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完善,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进入中国后,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开始大范围借鉴甚至模仿西方模式,一度出现“水土不服”。而二十世纪80年代在日本兴起甚至风靡一时的文化管理,究其源头,正是来源于中国的管理思想,由此引发了世界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关注。中国的管理思想发展过程正代表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从“无边界”、“无工具”到“有边界”、“工具先进”,这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重新审视我国管理学发展的着眼点。因此,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互补效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这种文化的互补为基础,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精确性与模式性并举,从而实现中西方管理的逐步融合。